人们常说“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但说起清江源头第一村“清江村”,却鲜有人知晓。
“清江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地处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利川盆地西南角,地理风貌系典型的“八山一水半分田”的二高山贫瘠山村。
清江村的脱贫攻坚,是国家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何彻底脱贫一直备受关注。
自2017年开始,恩施州委、州政府群策群力,大力支持该村脱贫攻坚,清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清江村,对该村进行探访,寻找“蜕变”背后的故事。
三年帮扶,从梦想到现实
清江不仅是380万恩施人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清江村是八百里清江的源头所在地,如何脱贫备受关注。
此前若干年里,清江村交通不便,长期居住在此的近千居民长年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很多村民苦守清江源头,能绕过海拔千米的高山,而在他们头顶这座“贫困”的大山,却始终难以逾越。
上报的排查数据显示,清江村共计9个村民小组,314户925人。
这些村民大部分为土家族,由于民族居住习惯等原因,他们散居在齐岳山—佛宝山一线的U型峡谷中,交通靠摩托车,运输农产品靠肩挑背扛,四成以上农业人口生活来源全靠种植苞谷和土豆等初级农产品,彻底摆脱贫困成为他们的梦想。
2017年,清江村被恩施州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州政府办扶贫联系村,村民彻底脱贫有了希望。
恩施州州长刘芳震要求,清江村一定要如期脱贫,并要求借机将清江源头的这个百年历史村落,打造成“药材产业第一村”“生态环保第一村”和“乡风文明第一村”。
清江村需要彻底脱胎换骨,对口扶贫单位州政府办对驻村帮扶队员全部进行“高配”。
当年2月,恩施州政府督查室副主任李浩被组织安排担任利川市汪营镇党委副书记、清江村驻村第一书记。
一年之后,恩施州政府机关党组又加大力度,将驻村工作队员扩充到了9人,相继派出正县级调研员张晏齐、副县级督查员谭文锡、办公室副主任周德斌加强领导。扶贫干部与单位脱钩,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与村支两委干部、汪营镇包村领导一起,组成了脱贫攻坚“尖刀班”,李浩任班长。
2018年9月,恩施州再次调整明确州政府副秘书长胡斌(现州政府正县级督查员)主管机关扶贫工作、州政府副县级督查员罗成明协助。
这些“高配”的队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105户302人的建档贫困户,更要对全村彻底脱离贫困线、走向小康生活的战略作出通盘考虑。
扶贫先要扶智,要为乡村培育自我造血的功能,实现清江村彻底脱贫。
经过3年努力,清江村从常年“进屋黑漆哒,出门踩泥巴;房前屋后臭烘烘,碰到连阴雨就拐哒。”到“房前屋后栽花,进屋不带泥巴;出门不带渣渣,说话不带脏话。”
百年村落实现华丽蜕变,让村支部书记唐元尧感慨万分,他说:“对口扶贫干部与村干部3年的工作,远远超出过去10年甚至20年来的工作量。”
如今,清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亲密融洽,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下足“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守着清江源头吃不饱饭、走不好路,更过不上山外人人艳羡的小康生活,这是清江村近千村民的生活现状。
对口扶贫干部“尖刀班”班长李浩急在心里。
3年内,要实现清江村整体彻底脱贫,而且,此后村民能自我造血走向小康之路,这样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怎么办?
“不能让村民看笑话,要让他们始终看到希望。”李浩心里默默地想。
实际上,从2017年启动对该村对口帮扶之时,清江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均处于十分落后状态,对口帮扶小队常被村民看“稀奇”。
为尽快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李浩和队友们对全村314户农户展开“地毯式”入户摸底,对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进行了深入走访。一个多月的时间,村民心里的大事小事,李浩记在笔记本上,也深深地记在他心坎上。
李浩结合各家各户的不同情况,安排帮扶队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根据他们不同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进行帮扶。队员们奔忙于村头村尾,与贫困户对接,去征求他们对村事村务的意见,去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贫困户,协助他们把政策落实到位,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渐渐地,扶贫队员和贫困户成了亲朋好友。
“一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推进,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先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上去”。李浩说,扶贫队的工作就是从“补短板”开始的。
在“尖刀班”队员们用心和群众沟通的基础上,他们多次带领清江村村支两委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走出去到脱贫致富示范乡镇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汲取了经验,拓宽了思路,进一步坚定了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3年来,该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户59人,集中安置10户25人,分散安置14户34人;危房改造12户34人,其中C级危房9户25人,D级危房3户9人。
“改厕、改厨、改院坝、改(拆)猪牛圈、改房屋,建设美丽乡村”的“五改一建”工作以奖补方式在清江村急速推进,至2020年3月底,完成改厕169户、改厨112户、改院坝133户、改(拆)猪牛圈34户、改房屋140户,为村民兑现奖补资金65.6万元,带动村民自有资金投入300多万元。
同时,“尖刀班”全面落实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政策,72户78人(其中非贫困户7户8人)享受社会保障兜底政策,11人享受老人高龄津贴,32人享受残疾生活或护理补贴,49人享受教育扶贫,246户享受生态补偿扶持(全村生态公益林13860亩,每户每年每亩12.75元,合计17.6715万元)和退耕还林补偿(1475亩共补偿177万元),18户享受“分贷统还”0.7万元金融帮扶。
为村民解决突出矛盾,扶贫干部一马当先。
三组贫困户瞿菊香与唐会尧因多年林权纠纷争执不休,扶贫干部积极为群众普法、教群众用法、让群众守法。五组贫困户王家全因病瘫痪,夫妻关系破裂,扶贫干部为其申请了法律援助。针对少数村民自己住安全住房而让父母住危房的情况,扶贫干部以村委会名义向这些农户的子女送达了《履行关爱父母义务告知书》,召开训诫会,郑重告诫其履行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将承担的法律后果,此种现象得到了有效杜绝。
洁村修路,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大力提倡环保的政策指引下,清江源头的环境治理已经历多年。确保清江一江清水不受污染,清江村责任重大。
李浩和村班子想尽办法,奖励村民建设5立方米高标准化粪池,截至2020年3月底,全村常住村民171户,完成改厕169户(5立方米化粪池165户,1.5立方米化粪池4户)、并在二、三组修建了污水处理池,确保走进清江村见不到垃圾、闻不到异味。
他们将全村分为6个片区,安排7名保洁员和5名卫生协管员,负责片区内公共部分的卫生保洁,在全村分放了170个垃圾桶并由镇环卫所定期组织清运;开展“最美庭院”、“清洁文明户”“评先表模”等评比活动,村民房前屋后筑花台种花草,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环村水泥道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除了保证清江源头水环境不受污染,村里的交通一直是让大家伙头疼不已的事情。
清江村交通不便,一条“毛公路”与外村连接,遇上雨雪天,村民脚上一腿泥巴、身上一身水,特别是该村八、九组,连三轮车都无法进入。
要致富先修路,“尖刀班”积极为村里争取道路扩、整、修、硬化等工程,同时解决村民生活生产用电、用水等民生工程。
他们为清江村新增40KV、50KV变压器各一台;修建了5条院落组级公路、2条产业路,光纤宽带通村到户,4G网络全覆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或分散安置、危房改造等工作,全村1至9组公路沿线及院坝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
清江村二组村民王大安告诉记者,3年前,家里用的电灯不如个煤油灯,电视根本是摆设,出个门脚上要挂几斤稀泥巴,如今都好了。
帮扶干部多方争取资金1176万元,村里硬件设施得到修建或修复,建村卫生室、建文化广场、公厕以及党员活动中心建设,帮扶干部精打细算,分分钱用到刀刃上。
一组建起了人行桥、挖掘了老水井,二、九组和四组建起了篮球场,五、六组修缮了两座人行便桥,八组建起了诚信亭、心连心广场,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休憩娱乐场所,更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如期脱贫,村民人均收入翻番
李浩以及帮扶干部的到来,带领村民翻过贫困的“高山”,并不容易。
清江村退耕还林后仅余耕地面积95亩,且受水源保护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限制,要想实现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就必须变限制为优势,依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然生态禀赋和职能部门优势。
抓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他们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尖刀班”和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明确了“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将清江村打造为药材产业第一村”的目标,做强中药材产业,既提高中药材产量,更提高其附加值,并适度发展蔬菜、水果等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和就业相结合。
通过连续几年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推动,清江村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从2016年900亩增长到2019年的1459亩,以全村314户,925人计算,户均达到了4.64亩,人均达到了1.57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160元增长到2019年的9210元。
虽然,清江村发展黄连种植有一定的“传统”,但病虫害一直未能解决。
“尖刀班”多次邀请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黄连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8组挑选了2亩试验田,开展黄连的育种、施肥、土壤平衡及病虫害研究工作。
传统中药材烘烤方式烟尘大、成本高和污染环境,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尖刀班”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建成日加工2吨的中药材集中烤房。
烤房运营后,不仅能为清江村带来经济效益,更能辐射带动周边村落。通过发展资金投资、林场出租、中蜂养殖承包等方式,清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20.93万元。
“尖刀班”对村民种、养殖产业充分布局和校正,为他们今后致富、走向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村里集体经济充分与外部市场经济接轨,高效率统筹村民生产和产业发展,为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引向“高速路”。
2019年,喜讯传来,清江村全村脱贫出列。同年,该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同时被恩施州“六城同创”办公室指挥部授予“美丽乡村”称号。
(姚祯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