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到了今天的战场,谋略依然是最重要和恐怖的武器之一,而在古代,一个好的计谋,甚至胜过十万大军,而历史上最厉害的4个阳谋,对方就算明知前面是陷阱,也不得不往里面跳,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以及其带领的蜀汉集团,成为了人心之所在,汉朝之延续,然而遗憾的是,魏蜀吴三国当中,史书还是将魏国作为了正统,至于蜀汉和东吴,都不过是割据政权而已。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魏国地盘大,势力最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长期以来,曹魏家族始终是代表汉天子发布征召命令的,而曹丕,又是逼迫汉献帝禅位,举行大典,才登基称帝的,以上种种,也让魏朝获得了大量世家和士大夫的承认。
而这自然要归功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影响,实际上,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春秋道家的代表人物管仲,他建议想要称霸的齐桓公,通过掌控周天子的方法,达到间接控制其他诸侯国的目的。
最终齐桓公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并且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第一个中原霸主,因此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
实际上,通过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令,这往往将对手处在一种道义和舆论的不利局面,就算知道是用计,也只能勉强执行,可以参考胡亥假借秦始皇颁布给蒙恬和扶苏的命令,比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多次指责曹操欺君罔上,大逆不道,但是再多的话语,却也同样改变不了袁军在声望上的不利地位。
第二个阳谋:二桃杀三士
这个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讲述了昔日春秋期间,齐景公账下的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居功自傲,不听玩法。
最终晏子想到了个好办法,他以齐景公的名义,发下去两个桃子,让他们当中两个功劳大的先吃,结果三个人争着争着,却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齿,纷纷自刎而亡了。
这个结果看上去有些离奇,不过考虑到春秋期间盛行的士大夫耻感文化,倒也就不足为奇。而这同样也体现出了关于厚黑学的哲理。
当三位大将看到眼前利益的时候,并不愿意将桃子公平分享,而是选择进行殊死搏斗,结果导致人财两空。而到了现代,也有更加像“二桃杀三士”的例子,那就是从受害者角度出发的囚徒困境:当两个嫌犯被警察逮捕并接受审讯的时候,他们被告知,两人如果都抵赖,那么各自判刑一年,两人都坦白,各自判刑八年,两人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却要判罚十年,因此两人的选择,也就决定了自己和彼此的命运。
第三个阳谋: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经过改革的魏国,实力迅速增强,并随后出兵攻击赵国都城邯郸,当赵求救于齐国的时候,齐国大将田忌孙膑并没有率军救赵,而是乘着魏国兵力空虚,直接攻其都城大梁,这导致魏国仓促回援,结果齐军趁机埋伏,导致魏军大败。
“围魏救赵”最厉害的点在于,直截了当的暴露了自己的进攻意图,却也让对手痛苦不已,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最终导致惨败。
而在历史上,有着多个围魏救赵的例子,同样起到了特殊的奇效,比如19世纪的太平天国,1860年,随着清军的不断反击,十万大军包围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在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天王洪秀全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最终还是年轻的将领李秀成,带领两万大军冒死突围,偷袭清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最终导致清军方寸大乱,急忙引兵回援,然而李秀成和天京内的太平军却里外夹攻,导致清军死伤惨重,最终短时间内无力再攻打天京,解决了一时的燃眉之急。
当然,围魏救赵也有翻车的例子,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屯粮之地乌巢受到了曹军偷袭,结果袁绍在专门出馊主意的谋士郭图建议下,却并没有管理粮仓,而是拼命攻击曹操本部大营,结果曹军坚守之下,曹营没有攻下来,袁绍的粮草却被烧个精光,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至于第四个阳谋,便是汉武帝期间,实行的推恩令。尽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当汉取代秦朝之后,为了笼络安抚人心,却再次恢复了郡国并存制,诸侯国拥有很高的兵权和自主权,给天子和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汉景帝期间爆发的七国之乱,差点让汉朝颠覆。虽然因为镇压而平息,却依然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而到了汉武帝期间,他决心用一种和平而且安全的手段来瓦解诸侯国的势力,大臣主父偃,便提出了推恩令的构造。
在他看来,应当对地方的嫡长子继承制做出调整,在此之后,各个诸侯所管辖的区域,改为长子、次子和三子共同继承,汉朝廷也允许和鼓励,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更多的继承人员。
这道命令的做法,自然是为了分发诸侯国的势力,然而其高明之处在于,《推恩令》将朝廷和地方的矛盾,转移到了诸侯国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诸侯王,显然不可能只将土地全部传承给大儿子,往往会想办雨露均沾,最终导致土地越分越小,最终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汉武帝,也因此顺利的完成了中央集权关键的一步,让汉朝进一步散发了强大的活力,为北伐匈奴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上述的这几项阳谋,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他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