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四届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的重头戏,“第三届中国文旅新营销峰会”今日上午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现场一众文商旅业界的大咖名人聚首一堂,对中国文商旅发展探讨研判。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峰会以“新文旅 新物种 新拐点”为主题,围绕中国文旅行业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新物种展开系统、深刻地探讨,助力中国文旅疫情之后从“新”出发加快发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现场看到,本次峰会全国数十个文旅“新物种”集中“亮相”,百余家文旅机构出席,300余名文旅从业者参与,还有超过百万观众通过直播在线观看了本次峰会。
文旅新业态,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文旅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涌现出不少文旅新业态,如将地产做成了文化旅游项目标杆的阿那亚,把餐厅做成策展公司、媒体公司、内容公司的超级文和友,开创沉浸式演艺先河的《Sleep no more》,创新在地文旅体验的高端民宿喜林苑等。这些新业态,它们或在产品上大力创新,或在模式上推陈出新,成为中国文旅的一股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和中国文旅新物种的代表。业内认为,这些项目对中国文旅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验和启蒙价值。
对此,时代文旅战略营销机构董事长熊晓杰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一切皆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时代,文旅行业边界在模糊,外延在伸展,由此催生出大量的新物种,它们并不一定在当下呈现出生意上的火爆,也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它们代表着可能的趋势或方向。”
对于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影响,熊晓杰认为,文旅行业出现了四个明显拐点和变化,一是国内循环下的客源再分配,一些省市通过有竞争力产品的打造,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人们对出游的安全考虑占据了主导地位,近郊游、生态微度假小团队等成为主流;三是高端游火爆,“为一间房,赴一座城”成为普遍现象;四是大众消费心理出现拐点,现在人们除了看和玩,更加会考虑跟谁一起玩。其中第四点是新物种出现的基础。
业界:文旅项目应当多渠道建立消费者链接
正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以“城市文旅综合体如何脱颖而出”为题,分享了正佳广场如何抓住文旅行业变革契机,成功打造城市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经验。谢萌认为,大湾区战略机遇为文旅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加速了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城市之争就是流量入口之争,正佳广场正是将新流量入口和新客户价值完美结合,聚焦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发展板块,从而为城市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网红”,到底是赋能内容,还是营销手段?贝特蒙创始人刘明鹏以《如何以“网红”思维,赋能传统业态运营》分享了自己的品牌故事与创业经验,他认为,文旅项目运营亟待变革,线上矩阵运营已成必然趋势。“特别是‘后疫情+5G’时代,品牌战略开始更多转移至线上,文旅项目应当多渠道建立消费者链接,提升营销及营销效率。同时,持续的内容创造力、话题制造力才是新媒体传播的根本。”
熹林苑合伙人兼CEO牟玉江分享主题为《喜林苑:在地文旅体验的创新探索》时认为,在地文旅不应当局限于做 “网红”酒店,或是形式化和标签化的“在地”建筑,而应当成为新的地域建筑。牟玉江分享了在地文旅体验的创新探索三步做法:对地域性建筑从修复到创建、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以及从“文化转译”到“再连接”。
演艺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其边界在何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聘在《演艺产业的“多维跨界”之路》的主题演讲中对演艺产业的多维跨界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演艺没有边界,一切皆可演艺。无论是电商、出版社、零售还是金融,演艺产业一直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边界,成为文旅行业的新秀。”
当前不少文旅项目太过“离地”,不被市场接受。鼎盛乐娱集团总战略指导师、香港迪士尼前副总裁Noble Franklin Coker带来了《基于游客洞察的文旅产品创新》的分享,他认为,文旅的问题关键往往在于太注重设计,而忽略了建立盈利的商业模式。至始至终,旅游产品只有以消费者为导向,且有数据支撑,才是可持续的。体验为先而非设计为先,让顾客定义体验,而不是试图替他们定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全杰 通讯员 聂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全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