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一代枭雄曹操乃宦官之后,虽说是宦官家庭,但他其父在在东汉王朝的宦官子弟中称得上出类拔萃,在曹操19岁时就通过手段让他当上了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北城分局长,在职期间凭借对权谋与智慧的妙用,受到了同僚的拥戴,也间接性的得罪了一些朝臣,朝臣碍于其父的关系将他调离。
调离期间还因宋皇后被废一事受到牵连,回到老家成为了一名待业青年,自此志不得报郁郁寡欢,直到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才拔地而起,到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天下诸侯,依靠如此的强势手腕统一了黄河以北,自此到达权力巅峰,官至丞相并封为魏王,完成了宏图霸业,继而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曾被一致认为是治世之权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在天命之年到达了权力的巅峰,但是他最终并没有承接天命,登上帝位,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历史上一直有尝试解开谜题之人,但终究无法得到推敲论证,无法得证的缘由有以下三种,
第一,背负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虽在当时汉势已极致衰败,群雄纷起天下大乱,但是最基本的纲常伦理,忠孝礼义仍在,曹操虽为一世奸雄,仍然摆脱不了当时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争夺权力连年征战的血雨腥风中,一直是以天子之师,讨伐逆罪,以捍卫朝廷,维护统一的名义进行,曹操自知如果废除了汉献帝,自己登上帝位,那他将会沦为天下人的罪人,难逃今生来世,历朝万代的鄙弃与叱骂,这是一世枭雄所背负不起的责任,曹操也不例外,他一再对外宣称本人绝无称帝之心,绝不会篡权夺位,更不是奸逆小人,而是匡扶汉室的能臣将相,足可见当时的英雄豪杰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之深,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第二,经不住天下群雄的围剿,虽然在当时曹操已经获得了对朝廷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权力及势力范围只限于北方,江南有孙权,巴蜀有刘备,他们也并非泛泛之辈,曹操如果决意称帝,天下豪杰必将群起而围之,让孙权及刘备等人有了征讨乱臣贼子的名号,以匡扶汉室的幌子号令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如此一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将付诸东流,让自己深陷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局面。苦心经营多年的三国鼎立局势将随之改变,任其有再多的某处良将,一旦以谋权篡位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何乃胜算?一世枭雄的曹操怎会为了名义上的虚称,而将自己推向如此地步呢。
第三,看不上名义上的虚称,着重向往实权,曹操为人讲求务实,实权与虚名之间的孰轻孰重,他非常的清楚,在乱世之中一路拼杀过来,靠的不止是雄心壮志,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雷厉作风,称帝只不过是名号发生了改变,对当时的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改变,当时朝中天子诏书由他口授,朝廷的规章制度,各项政策由他定夺,官员的任用及罢免由他授意,由此证明他虽为丞相之名,实则是行使皇帝之权,享受着皇帝该有的尊荣,皇帝这一尊称,实则为一鸡肋,不仅无法锦上添花,反而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步,已无太大意义,一句若天命在吾身,吾为周文王矣,由此道出了枭雄曹操的心愿,即给儿子铺上了一道称帝之路,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段佳话,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