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 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 配合物的荧光的发射机理

2020-07-22知识7

为什么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荧光光谱的产生机理是这样的:被激发的π电子发生跃迁后,在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激发态,只有在第一激发单从态,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分子能发射荧光,有的不能?荧光分子的结构具体什么特点? 荧光是电子从自旋多重态相同的激发态跳回到基态时放出的光子。除了荧光外,在激发态的分子还可能通过其他非荧光驰豫机理返回基态。一个分子是否能发射荧光(荧光的量子产率是多大)就要看各种驰豫的机理谁占上风。荧光机理占上风的分子-荧光分子。荧光物质发光原理 荧光是2113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5261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4102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1653。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扩展资料: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 吸收、发射、荧光 )产生机理的是? 三种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 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 3能量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相互作用荧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荧光产生的原2113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5261时,光的4102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1653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另外有一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扩展资料: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为什么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荧光光谱的产生机理是这样的:被激发的π电子发生跃迁后,在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激发态,只有在第一激发单从态,也就是最低激发态的电子向基态跃迁时,才会发出荧光,否则则会以磷光或热辐射的形式放出热量。这就是说,荧光的光谱是不会随着激发波长的改变而改变的,当然量子点荧光除外。但是当以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时(l理论上),这个时候发生跃迁的电子数越多,所以荧光强度也越大。激发光谱是固定荧光波长,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发所得到的荧光强度,激发光谱相当于吸收光谱,光谱上荧光强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是激发光最灵敏的波长。而荧光发射光谱是固定激发波长(不一定是最大激发波长,有的仪器会固定特征波长,像960荧光就固定了激发波长为365nm),测定不同荧光波长时的荧光强度。荧光光谱与激发光波长无关,荧光的发射过程是出于不同激发态分子的荧光发射,电子最终都是从第一激发态的最低能级开始,直接发射荧光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荧光波长要比激发波长长。能概述三种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什么吗? 能量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量子产率#电子#荧光强度#荧光淬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