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文旅融合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2020-12-02新闻16

作者: 黄浏英

历史上,大运河的开凿过程伴随着大量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这是大运河“创新基因”的具体体现;在当代,大运河沿线的多个城市已成为国家经济栋梁,孕育出大量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旅游开发对于大运河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个共生体。文化是旅游的基础资源,旅游是文化的内涵外现。大运河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为运河本身及其沿线与运河相关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和现代生活,这些构成了大运河文化的典型。

大运河的根本价值则在于它在繁荣城市经济的历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元素众多的大运河潜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因此,大运河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水为媒介的文化旅游。

因水而生的各种亚文化形态为运河旅游创造了源源不竭的元素符号和主题体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重新解构与展示传播,形成以运河水脉为主线的旅游产品体系,进而构建大运河旅游的基本框架。

大运河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和阻碍?

大运河作为感知度很高的游憩资源,具有休闲游憩目的地属性。沿运地区结合自身资源、区位条件和市场特点,逐渐改变以往水上观光单一的产品结构,在梳理河道水域、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以运河水上观光游为主线,运河遗产游、民俗风情游、博物馆游、宗教游、美食游、古镇乡村游、度假游、科考游、休闲运动游、购物游、湿地生态游等专项线路和运河节事节庆为辅线的现代文旅产品体系。

同时,衍生出杭州模式、扬州模式、嘉兴模式、南浔模式、无锡模式、杨柳青模式等大运河文化保护主要模式。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阻力。

如沿运城市工业污染、沿岸违章搭建、航道等级过低等,阻碍大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也导致部分城市旅游产品与大运河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很不相称。如文旅融合质量不高,缺乏统一宣传和推广平台,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和途径较为单一。

如部分运河河段沿岸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形态穿插,景观杂乱无章,生活办公设施陈旧,滨水区公共拥有性差。城区段运河的传统功能出现明显衰退,很多原生性的旅游资源已损毁或仅留地名,或因环境污染而使其内在价值大为降低。

大运河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

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大运河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沟通融汇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漕运、船舶、商事、饮食等文化形态,至今仍散发勃勃生机。

二是较好的产业基础。大运河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沿线交通路网密集,区位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较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三是广阔的空间腹地。大运河襟江带湖、衔城纳乡,全长2700公里,流域里程长,辐射范围广,多数河段所在区位好,腹地广阔。且流经之地与传统航运关联产业正面临产业升级,进而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文旅融合发展空间。

如何促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创新融合?

深入挖掘大运河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大运河船上、水上和岸上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在具备条件的节点城市组织推出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高水平大型实景和剧场演出,用艺术手段展现历史运河和当代运河盛景。

同时,要强化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服务协作,以大运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开发培育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大运河沿线古都游、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游、运河故事特色专题游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要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推动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推动互联网文旅企业整合上下游及相关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提升文旅产品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有效提升满意度。

同时,沿途完善的配套、便利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等等布局建设也非常重要。人文生活气息的留存是关键。古人常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在运河上、运河边生活或生产的“在线再现”,这才是我们大运河旅游开发的龙之灵魂!

如何打造关于大运河文化旅游的特色IP?有无可供借鉴的案例?

大运河文旅的IP打造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推进。比如浙江省的“诗路IP”,整合了“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以“文化为魂,产业助力”为核心,让诗路诗词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推动当地诗路文旅融合,打造诗路沿线文化地标。

在经营上,可以借鉴文化遗产IP跨界经营模式,将代表着某一个品牌、属无形资产的文化遗产IP通过商业化运营,与旅游业产业化跨界融合经营,转化为消费品,实现价值变现。

如北京同仁堂非遗IP跨界休闲餐饮,一楼是咖啡、饮品、零售综合体验区。咖啡产品里融入了草本元素,包含甘草拿铁、罗汉果美食、肉桂卡布奇诺等。

在机制上,可以借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做法,成立大运河文旅融合办公室。共同抽调沿线城市工作人员,负责研究拟定大运河文旅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20年9-10月刊

#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