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天(12月1日)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兽首设计融贯中西 纤毛毕现工艺精湛
圆明园铜兽首其设计、督造者郎世宁,本身具有深厚的西洋绘画功底,来到中国后,又仔细研习了中国的绘画技巧,因而,兽首的设计也是融贯中西,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又兼具西方造型艺术特点,看起来非常新奇。
这些兽首,每个高约50厘米,造型写实,铸工精细,面部细微之处均以錾工刻划,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以及鼻上和颈部褶皱,表现得十分细腻,面部绒毛等则是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所有兽首的神态都栩栩如生。
马首铜像:失蜡法一体铸造的巅峰之作
就拿此次入藏圆明园的马首来说,回归后曾被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行了专业检测,判定其材质为精炼红铜。红铜熔点高流动性差,铸造过程中极易失败,但却赋予了马首深沉厚重的色彩,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特别是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的技艺,更是登峰造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崔剑锋:在之前有专家,就包括我自己,就肉眼观察的话,觉得马首它是分铸的,从脖子,还有嘴,以及这个鬃毛(来看),它应该是分铸以后焊接的,就不算什么高超的技艺,一般的技艺都能达到。但是通过我们X光片观察,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从X光看的话,没有任何焊接的一个痕迹,它是整体铸造的。就说马嘴、脖子,甚至是鬃毛,很飘逸的鬃毛,都是一次性铸造完成的。这个的话就是一个很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么一个工艺现象了。
失蜡法的铸造工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用此法铸造的明星文物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宝曾侯乙尊盘。失蜡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所要铸造的器型,用柔软的蜂蜡分毫不差地雕刻好,再在周围严丝合缝地包裹陶泥,高温烧制后,蜂蜡液化流出,留下带有空腔的陶范,就制成了用来铸造铜器的模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崔剑锋:用那么大一个蜡模,要在蜡模干掉,彻底干透之前把这个细节,你观察可以看到它那个脸部一点点的,表现脸部汗毛的那个细节,都给它刻划出来,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完成这种雕刻的话,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工匠能够做得到的。
马首铜像体量大,结构复杂,但就连脖颈处飘逸的鬃毛也是一次成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崔剑锋:这么写实的这种铸造方式的话,中西合璧才能达到这么逼真,把它称作为中国失蜡法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当之无愧的。
牛猴虎猪兔鼠马 七件兽首已回归
包括今天(12月1日)重回圆明园的马首在内,近年来,圆明园兽首成为了国际拍卖市场的焦点。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兔首、鼠首、马首,曾先后花费了各方人士累计超过1亿元港币。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轴,来捋一捋已经回归的7件兽首,它们的回家之路。
首先是2000年4月底到5月初,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分别现身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当时,这两家公司拍卖流失文物的做法,引起了香港和内地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最终保利集团以774.5万元港币拍得牛首,以818.5万元港币拍得猴首,而虎首则以1544.475万元港币成交。
接下来是在2003年,美国收藏家将猪首铜像转让给了一专项基金会,澳门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向该基金会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换回猪首铜像。猪首铜像也是目前为止,唯一没有拍卖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归的圆明园兽首。
此后就是今天入藏圆明园的马首铜像了,2007年10月,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先生,以近7000万港元的天价购回,2019年11月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而兔首和鼠首铜像则于2009年现身法国巴黎佳士得拍卖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我国也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集团从原持有人手上购入兔首、鼠首铜像,同年无偿捐赠给我国。
截至目前,十二兽首中的龙首、羊首、蛇首、鸡首和狗首,仍然下落不明。
为何无法依照“1970公约”追讨兽首?
众所周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0年就已经针对各国追讨流失文物制订了相关公约,称作《1970公约》,且英国、法国等各主要文物流入国,也已经签署加入。那么我们想问了,十二兽首明明就是我国流失的文物,为什么还要付出巨大的金钱代价,而无法依照公约,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来进行追讨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霍政欣:包括圆明园青(红)铜兽首在内的中国历史上这个被劫掠的很多著名文物,各国也没有否认这是中国的文物,都不否认,它的追索不是证据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纯法律方面的问题。就是这个各国 包括国际社会制定的,关于禁止战事劫掠文物,以及返还文物的国际法规则和国内法规则,主要都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再缔结的。那么这个根据法律的法物溯及力的这样一个原则,那么这些公约都不适用于历史上追索的文物。所以世界各国都知道,这(十二兽首)是英法联军当年从圆明园切割下来劫掠走的,但是我们的条约(“1970年公约”),国际法却用不了,这就是我们目前追索流失文物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障碍。如果(公约)有溯及力的话,那恐怕大英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就得搬空了。
全球馆藏中国文物164万件 民间约1640万件
早在17年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发布过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多达164万件,而散落在各国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估计是它的10倍,也就是1640万件。
文物流失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也许短时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但从政府到民间,我们从未放弃对任何一件流失文物的追索。同时,也欣喜地看到,联合国关于追讨流失文物的《1970公约》目前已拥有了140个缔约国,其中就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大部分文物流入国。让流失文物回家已成国际共识,我们也期待着圆明园十二兽首能够早日齐聚海晏堂,也期待着我国更多的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