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眼前的两台机器人随即做出漂移、瞄准、射击等动作,时而进攻、时而防守,一场机器人对决战紧张进行中……这是记者日前在立达中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里看到的一幕。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立达中学十多年前便率先将智能机器人纳入学校课程,并成立了学生社团。学生们每周跟随老师学习,从简单编程、虚拟机器人操控到手动组装机器人,甚至开展机器人对抗赛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人工智能的种子。目前就读高一的学生王启睿三年来一直参与智能机器人学习,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看到自己编程的机器人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特别有成就感,以后希望能从业跟机器人有关的人工智能相关行业。”
据人工智能社团指导老师沈韬介绍,作为一门新兴高端学科,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属性非常突出,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也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有着密切关联。选修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特别是成功入选人工智能创新社团的学生,往往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操作智能设备和网络编程中,特别是大型展演和竞赛中,学生们经历了模型维修、信息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严格训练,心理素质和意志力都得到了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近年来,学校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增设3D打印、VR/AR体验等内容,目前已形成种类众多、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小课程群。学校还在原有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为师生们开辟了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配备了VR体验、3D打印等多种学习设施设备。组建了由两名区级骨干教师和两位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多名其他学科教师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学生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学校初一年级开设了校本必修课《虚拟机器人》、高一年级开设校本必修课《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均为每周一节。此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拓展型选修课和研究型选修课,如《3D打印课程》《VR/AR体验课程》《图像识别技术入门》《基于Python的数据处理》等,每周两节。努力让每一位立达学子毕业后都能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立达中学的一张名片,师生们在全国、市、区各项人工智能类竞赛已获得数十个冠军,多次受邀在市、区科技类活动中展演。最近,师生们自主编程设计的六足仿生机器人、Alpha五子棋机器人、Alpha人形机器人、微型防爆机器人等13件设备还受邀入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
■文 陈燕 ■图 蔡斌
■视频 韩海峰
■栏目责编 杨露
■栏目主编 代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