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以为吃货只有现代才有?

2020-12-01新闻11

赵普吃烧烤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可是历史上的一位大能人,他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宰相。他所参与制订的国策方针,从杯酒释兵权到一步步分化职权,影响了大宋王朝整整三百年呢。

赵普像

不过,赵普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其他癖好也不少。

比如,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又比如,赵普喜欢守规矩。一次宋太祖赵匡胤问他一件政事,他说这不是皇帝该问的,赵匡胤很奇怪:“为什么?”赵普回答:“这事是户部管的,皇上您统管全局就行了,知道得太琐碎不符合您的身份。”赵匡胤立时无语。

有人会质疑了,这些都是雅好,难道赵普就没有一些和我们大俗人一样的爱好么?

当然有,而且这爱好俗得不得了,那就是好吃山羊肉。不过,赵普嘴比较刁,他只吃羊腿的肉,其他部分就沾都不沾,那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消耗得起的。当时最好的山羊在契丹境内,赵普就专程派人过境买羊,未免麻烦,一次就带上数万铜钱买回来养在家中,那得多大一个家啊!所以说,能人再俗的爱好也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

赵普这爱好的消费和他的正常薪酬差距可不小,不好张扬,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当然,对皇帝可是不能瞒的,因为赵匡胤常常在下朝后微服去大臣家中慰问闲聊,非常清楚赵普家的哪些羊什么时候最肥。 冬天到了,在一天傍晚时分,东京汴梁下起了大雪,赵普想着:“雪下成这样,恐怕皇上就不会出宫闲逛了吧,今晚可得放松一下,好好地犒劳犒劳自己。”谁曾想,家仆急步跑进来:“大人,皇上来访啦!”“不是吧,皇上您的心也太野了。”赵普连忙把赵匡胤迎进门,正要吩咐关门,赵匡胤摆摆手道:“别急,我把晋王(就是赵光义)老弟也约了过来。”“皇上您可太赏脸了,自己来不算,还把晋王也请到我府上,真是蓬荜生辉啊。”赵普一脸的感动。赵匡胤哈哈大笑:“爱卿就别给我来这套虚的了,这大雪夜,没点实际的东西,我约老弟来你家干嘛?我好像闻到了点膻骚味哦。”赵普很无奈。

一会儿赵光义也到了,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让夫人把早已切好的羊腿肉端出来,三人人手一把铁叉串起羊肉就在旺旺的炉火上炙烤。哇,这不就是如今闻名天下的街边烤羊肉串么?想不到当年竟能找到皇帝做广告诶。不过,当时这三位吃货没理会我的惊叹,因为赵普夫人把酒给敬上来了。赵匡胤正满嘴的羊油,那一脸的爽啊,对着赵普夫人道:“来来来,嫂子,你别尽忙啊,也来吃吃。赵普,你太不像话了,把嫂子当佣人使唤啊。”赵普忙回话:“皇上,我哪敢啊,只是皇上冒雪来府上谈国事,这可是要保密的,只能委屈贱内了。”赵光义大笑:“边烧烤边谈国事,人生大乐事。”三位顶级人物就这样蘸着酱汁,烤着羊肉,喝着好酒,通宵拟定好征伐北汉的计划。

赵匡胤征伐北汉成功后,认为这烧烤羊肉不但好味道,而且还是好吉兆。于是在每次出征前,都去找赵普,一起吃顿烤羊肉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争相效仿,从此烤羊肉串风靡东京。当然,那时可不是叫烤羊肉串,这名太不起眼了,怎么说这美食也是皇帝亲自做的广告啊。

苏轼吃河豚

苏轼,大号“苏东坡”,别看他闻名天下,但他在北宋政坛可是公认的倒霉蛋,由京官被贬到地方,由富地被贬到穷地,由大陆被贬到海岛,典型的没有最衰、只有更衰。但是这一切,毫不影响民间对他的敬仰和追捧,原因很简单,苏轼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修桥、修路也在行,简直就是全才能人。不过,苏轼在当时的民间最出名的是“顶级美食家”这一称誉。大凡一道菜被苏轼认可的话,立即身价百倍,人人争食,做菜的厨师更是跻身国家级名厨行列。

苏东坡

江苏常州,是苏轼第一次被免官时定居的地方,苏轼的不幸,成了常州人民的大幸。因为,常州人民可以经常见到这位偶像级人物了。至于富豪之家,更是想方设法地接近苏轼,谁要是没和苏轼对过话,根本不好意思参加富豪每周聚会。有一位富豪,很想请苏轼到家做一回客人,那可是倍儿有脸的事啊,要是成功请到的话,在常州富豪圈绝对会成为首席被仰慕的对象,有效期至少十年。但问题是,那富豪跟苏轼毫不相识,朋友圈中也没有跟苏轼有一点关系的人物,怎么办呢?富豪四处打听,终于让他找到了一条与己有关的线索,那就是苏轼很喜欢吃河豚。这位富豪家中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要是能得到苏轼对河豚烹制的肯定,那以后苏轼岂不是可以随请随到,到时真是睡着了都会笑醒啊。

于是,富豪尝试着向苏轼送上了邀请帖,在贴上明说是河豚宴。令富豪兴奋的是,苏轼真的准时赴约。近距离看到偶像的富豪,紧张得手都不知摆哪儿好,就会说请、请、请,苏轼本就一豁达之人,也不介意,一笑而过。富豪心知肚里没货,也不敢与偶像多谈,很快就请偶像上河豚宴。苏轼和主人进了宴厅,发现宴厅摆了不少屏风,屏风背后似乎人影闪烁,心想:这位主人的家风可真古怪,怎么吃饭也会安排人暗地参观客人呢?但又不好开口问。其实苏轼真是误会了,富豪家平时可没这风俗,但谁让苏轼是明星呢?富豪的家人知道苏轼来了,全都出来欣赏偶像。不然,宴厅摆那么多屏风干嘛,在苏轼面前秀风雅,那不是在大象面前秀体型么。

河豚菜摆上了桌,富豪一声请,苏轼就毫不客气地夹了一块入口,富豪很紧张地看着苏轼的嘴。一口河豚肉吃完了,苏轼没说话,接着又夹了一块,就这样,苏轼一直都在埋头猛吃,一句话也没说过。富豪心想:惨了惨了,苏大学士都没心情说话,这河豚肉他看不上眼啊。富豪脸色渐渐泛红,屏风后的粉丝群也不好受:怎么偶像不说话啊,是不是讨厌跟老爷在一起吃饭呢?

终于,苏轼把整宴的河豚肉给吃光了。只见苏轼很舒服地打了个响嗝,把筷子一放:“你这河豚肉啊,我就一句话,就算吃完后立即死掉也值得了!”富豪还没听明白什么意思,屏风后已经一片欢呼声了。

这顿河豚宴让苏轼回味无穷,他后来又被贬到岭南,吃到了美味的荔枝时,给到的评价是:“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即新鲜干贝)、河豚鱼近之耳。”更赋诗句:“似闻江瑶听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哈哈,嘴吃的是荔枝,居然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河豚,果然是顶级的美食家,没有之一。

公子宋食指大动

春秋时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乱世。俗话道,乱世之中必有怪事,我就跟大家说一个怪事。有多怪呢?别急,且听我慢慢讲来。

在郑国,有一位大臣叫公子宋,这公子宋可是位奇人,他有特异功能!异在哪里?每当他某天将会碰到平时难吃到的美食,他的食指就会在那天早晨莫名其妙地乱动。大家可别不信,公子宋亲口说道:“一次我出使晋国,一到晋国都城食指就动了,结果我那天在国宴上吃到了石花鱼,那可是黄河主要支流洮河里特有的较为名贵鱼种啊。又一次我出使楚国,在楚国一觉睡醒后食指动得不肯停下来,猜猜那天楚国国君请我吃什么?天鹅!还有楚国的特产水果合欢橘耶。”他这美食功能实在是太适合吃货了,以不少贵族吃货每逢嘴犯馋就一大早跑到公子宋家去欣赏他的食指。

公元前605年的一天,公子宋按常规去上朝觐见国君郑灵公,路上碰见了好朋友子家,遂相伴同去。公子宋跟子家说:“一大早醒来,我的食指就动得厉害,到现在都还没停。看来,今天必定有好东西等着我们品尝。”子家听了很开心:“那我今天可跟定你啰,有吃共享,别想独食。”两人一路谈笑就到了朝廷的台阶前,发现阶前绑着一只大鼋,厨师正在一旁磨刀霍霍。子家就向一边的内侍询问缘故。原来是楚国为了祝贺郑灵公新继国君之位,送了一只大鼋(yuán)做贺礼。这鼋可是超级好吃的东西,反正一个人也吃不了太多,郑灵公特地在今天的朝会上做个全鼋宴跟大臣们分享美味。听完内侍的答话,两人不禁相视大笑起来。

郑灵公听到廷外的笑声,感到很奇怪,等到公子宋和子家进了朝廷,就问他们笑什么。子家就把公子宋的特异反应告知郑灵公,其他大臣听了纷纷笑了起来。郑灵公听了,没笑,只有满腹的羡慕妒忌恨:“公子宋这家伙不就是一臣子,居然有这等神功。我贵为国君,却样样稀松。老天太不公平了,今天我一定不能让他得逞!”当全鼋宴开席后,郑灵公逐个叫唤大臣到跟前,亲手赐给鼋羹,宴席气氛其乐融融。“公子宋!”郑灵公喊道。公子宋咧着嘴奔到郑灵公跟前,两只手举得高高的,举着举着……“咦,怎么没有重物下压的感觉?”公子宋抬起头来,发现郑灵公正对着他一脸贼笑:“你的食指还在动吗?今天这鼋羹可没你的份儿,看你的食指还傻动不?想吃的话,等明天吧,如果还有剩的,就给你尝尝。”全场一片寂静,公子宋的脸由红转白,由白转黑:“欺人太甚!你这是妒忌,赤裸裸的妒忌!”公子宋出离愤怒了,随即做了个让大家吓掉下巴的动作——他伸出手指在郑灵公的鼋羹里撩了一撩,然后放入口中“叭”的一声:“我这不是吃了吗,我的食指没动错吧。”说完扭头就走。

郑灵公也呆了,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回轮到他玩变脸了。变了几回脸,才喊道:“来人呀,把公子宋给我拖出去宰了!”内侍很犹豫,低声回答:“国君,公子宋……他早走了。”其他大臣终于也知道干正事了,纷纷劝郑灵公大人别记小人过。“不行!明天上朝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不懂礼的后果!”郑灵公大呼不已。

子家下朝后急忙去公子宋家,埋怨公子宋的白痴行径。“为顿鼋羹你跟国君置什么气啊,认认怂,服服软不行么。如今可好,国君非要杀了你解恨啊。”公子宋来回踱步,突然手一挥:“为了一只鼋,他就要杀我!罢了,还不如我们先把他杀了!”子家脸都白了:“我连只鸡也下不了手,你居然想我跟你去杀国君?”公子宋狠狠地盯着子家:“老朋友,你可要弄明白了,你不跟我一起动手,你还能有机会继续吃大餐吗?”子家终于开窍了:“行,咱俩谁跟谁啊,你这么说不是见外了吗。”

史书记载,公元前605年夏,郑灵公遇刺身亡。公子宋也因此事名留中国文化史,因为他给中国文化贡献了两个流行的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

#五代十国#名著典籍#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