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千松坝林场:河北的又一个塞罕坝

2020-07-22新闻17

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有个千松坝林场,与“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在同一海拔,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

千松坝林场自1999年成立至今20年来,秉承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的使命,通过股份制造林模式,完成造林工程109万亩,在塞罕坝林场的西邻又建设了“小塞罕坝”。

千松坝让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为首都建起了一座绿色屏障,为京津建起了一座绿色水塔,为国家建起了一座绿色宝库,为百姓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千松坝林场,用绿色奇迹和创新的经营模式续写着塞罕坝的传奇。

一篇文章引发的关注:千松坝林场应运而生

1998年夏,“跨世纪保卫绿色行动—让绿色护卫京津”记者采访团来到河北采访,记者们到塞罕坝现场了解造林人的创业历程,采访团中的《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采写的《泽被当地惠及子孙——河北省实施京津周围绿化工程十二年述评》随后在《人民日报》12版刊发.

文章见报后,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阅后批示,并带领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等部门的领导专程到河北实地考察。

邹家华副委员长来到河北,对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建设进行了专题考察,高度评价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屏障作用。

从生态环境上看,背依内蒙古高原的河北省是阻挡风沙进入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特别是张家口、承德两市的绿色植被,不仅抵挡着西北大漠吹向京津的风沙,而且为密云、官厅、潘家口三大水库流入不竭的清泉,是京津两市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区。

内蒙古有广袤的浑善达克沙地,这个悬在河北头顶的沙漠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如此大的落差,需要有个屏障为首都挡住风沙。河北的张、承两地区就承担了这个责任。

邹家华副委员长带着考察团沿着风沙线而行。在塞罕坝林场,邹家华对陪同考察的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说:“要再造几个像塞罕坝这样的林场,两个也好,三个也可。”

河北省委、省政府随即启动了“再建三个塞罕坝林业工程”的项目报批工作。

邹家华副委员长与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研究,对河北省提出的再建几个规模较大的人工林场项目的意见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9年4月初,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河北省计委申报的《关于报送河北省京津周围绿色生态防护林重点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建设期为5年。

涉及的三个林业重点项目:一个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近邻御道口林场,规划造林面积120万亩;一个是承德市的丰宁千松坝林场,在御道口林场的西南方,属股份合作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林场,规划造林面积188万亩;一个是张家口塞北林场,在千松坝林场的西部,也是股份合作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林场,规划造林面积198万亩。

据时任省林业厅厅长王庭玖介绍“这三个林场建成后,在京津的北部增加400万亩的人工林场,京津两市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致富条件。”

从立项到实施,这三个林业重点项目统一叫“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

“通过当初英明的决策,事实证明,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土壤沙化,体现出巨大的生态价值”,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说。“张、承是我们河北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多种树让风沙从河北进入北京时从加强区变为阻滞区,缓解风沙;森林涵养水源,降低了京津“三盆生命水”,也就是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构筑起了护卫京津的生态防沙体系”。

河北特事特办。从1999年开始,为保证三个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快速、高效建成,有关部门在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实行行政、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强化目标责任与利益分配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项目区广大农民、国有林场、牧场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涉及这个项目的有关部门、有关县市的积极性,三个林场快速上马。

本文重点要写的千松坝林场就是在这种关注与支持中应运而生。

千松坝林场,续写着塞罕坝的生态传奇

从1999年立项建设到今天,千松坝林场走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千松坝林场的第一代职工杨宝臣回忆说:“当时,场子还没挂牌,为了尽快植树,丰宁县从各单位抽调我们13个人,组成一支先遣队,上坝开展秋季造林。”

“建场初期,林场地无一亩,项目区全是村集体、村民或国有牧场的荒山。我们每年选地块,都要跑断腿、磨破嘴。但这是我们的工作,再苦再难,也要坚持搞下去。”杨宝臣说起过去的事如数家珍,“时间紧任务重,20天,要造林6000亩。为了打好第一仗,我们带着季节工起早上山,摸黑下山,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凉馒头,累了睡窝棚。唯一的机械是拖拉机,山路颠簸,同事徐连丰在车斗里被颠起后,一屁股坐在钉耙上流了血,可简单治疗后,他第二天又上了山。”

像千松坝林场这样的情况,三个林场大多存在。林场克服人员少、资金少、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治理难度大,林牧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困难在艰难在推进林场的建设日程。

现任林场副场长何树臣告诉记者,千松坝林场建场伊始,便设立了滦河源工程区、小坝子、窟窿山等水源涵养工程区,在滦河、潮河源头地区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几年下来,这个区域就完成人工造林28万亩,封山育林9.7万亩。

与大部分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同的是,千松坝林场采取的是股份制造林模式,目标是实现项目区内人均15亩林。林场针对不同地块所有制特点实现股份制造林、分类管护机制,解决了地块难问题,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整沟域、整流域、整村庄、整乡推进的造林方式。

“我们林场与塞罕坝不同的是,我们这里的森林资源所有权90%以上为集体和个人所有,国有的10%属于6个国有林牧场。要想保护好这些得之不易的森林,我们既要让树活起来,又要让项目区的百姓富裕起来,要在解决绿与富这一课题上下功夫。”林场场长曹海龙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推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林牧、林药、林苗等多种模式发展,把改善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做为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林场副场长何树臣说。

20年来,林场以保数量、提质量为目标,在林子长起来之后,做好中幼林抚育、大径材培育、低产林改造、增加经济林比重等工作,使用材林质量不断提升,山樱桃、大果沙棘等经济林面积逐渐增加。

经过20年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原则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项目区形成了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

“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千松坝林区渐成了动植物的乐园。”林场工程师徐连丰说,目前,林区有300多种动物,包括豹、斑羚、狍子、细鳞鱼、黑琴鸡、灰鹤等珍贵稀有保护动物。植物种类共92科848种,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杨、桦等。主要草本种类有二色补血草、金莲花、蕨类、百合等。

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0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9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占辖区国土面积的18.8%。千松坝林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荒漠化、沙化面积减少近150万亩,空气质量全年实现一级优,当地沙尘天气由1999年的年均15天减少到不足3天。土壤侵蚀模数下降500吨,坝上和接坝地区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48.8%。

与其他地区国有林场的功能相比,千松坝林场的造水功能更切合了生态保障区的内涵。项目区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附近是潮、滦、白等河流的发源地,有“华北三江源”、“京津塘第一水塔”之称。

北京与河北共建的京冀水源林分布在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的9个乡镇3711平方公里范围内,千松坝林场项目区地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是潮河、滦河的发源地。

组建林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

20年来,工程区天然径流量增加131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增加138万立方米,20年前的“风沙肆虐、河干井枯”的生态贫瘠之地由过去的断流恢复为常年流水。

千松坝提前完成了建场的目标任务。

时隔近20年,《人民日报》在2018年7月又以《千松坝上松成林》为题报道了19年来千松坝林场的生态建设成就。

保护好树:让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场建立的目标之一是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

千松坝林场20年在奔着项目区人均15亩目标的前进道路上,一方面期待生态好转,一方面推动森林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百姓走生态脱贫致富之路,实现了国家要绿、百姓得利的双重目的。

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千松坝工程区所在的坝上地区更是穷上加穷。为了让孩子上学,家里有个零花钱,家里都要养上两只羊,“羊是我们种的落叶松和樟子松的‘天敌’,小树刚刚长出牙,羊一啃就完”, 像这样的冲突矛盾,对林场建设者是“家常便饭”。“种树就要影响村民放牧,施工过程中,我们林场工人被村民赶下山,有的甚至被打骂的情况都发生过。”林场职工韩林说。

林场工程分布在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的9个乡镇,林场下辖4个分场,面积达到3700平方公里这么大的管辖区,禁牧的难度可想而知。

林场建设了20年,禁牧这个事就抓了20年。

为了解决好让杨宝臣他们最头疼的是“林牧矛盾”,林场上至场长,下到护林员,每个人包十几户。白天上山赶羊,到了晚上就一家家做工作让他们“舍饲圈养”。

已退休多年的老场长付杰告诉记者“坝上地薄,养牲畜是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我们既要考虑老百姓的零花钱的出处,又要保护我们的树。一方面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讲大道理,一方面也得让老百姓从帮助我们造林中有点收入。” 道理说了一箩筐,村民们选择了理解与配合。

项目一步步在与自然环境、林牧矛盾等的“磨”与“炼”中推进。

二道河子树栽起来了,小北沟的树养起来了。大河东村的森林村庄也搞的有声有色。

一手抓生态,依托国家造林的京冀水源林项目推进生态进程,让树多进来,让树大起来。

一手抓资源保护,让树活起来,让项目区百姓富起来。

林场大力发展林下采摘、中药种植、林下放养家禽、林草带建设等林下经济,每年约产生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林场还发展林苗间作苗圃1万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1200万元。

与单纯的“死造林,造死林”不同,千松坝林场实施目标经营的原则,改变以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按照以保护为主、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经营理念进行经营。

曹海龙告诉记者:“林场按照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木质资源经营和非木质资源经营齐头并进。木质资源经营以保数量、提质量为标准,进行森林抚育、森林安全等经营;非木质森林资源经营,以满足多样需求,放大森林资源红利为原则,进行碳汇、生态旅游等经营”。

2010年前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绿起来,美起来的二道河子引来了一批批的游客。“养只羊,一年下来就挣个二三百元,如今依靠良好的生态,游客来了,加上食宿、骑马游玩,每天人均消费四五百元。两厢对比,大伙儿都认识到了好生态的重要性。”村民于永河说,从那时起,许多村民开始清空羊圈,建起了农家院。

2014年千松坝林场注册了潮滦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开始进行碳汇交易工作,经过一年努力,将4万亩碳汇减排项目、16万吨核正减排量指标上报审批。

2014年12月30日,潮滦源园林公司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交易。当天成交3450吨,价格38元/吨,成交额131100元,成为首单成交的京冀跨区域碳汇项目,也是河北省林业碳汇项目第一单。

林场所在的二道河子村、孤石村等6个村,1544户村民成了河北省首批“卖炭翁”。

2015年底共交易6.9万吨,交易额254万元。这笔收入林场一分未留,全部发放给了村民。

林子长起来,如何用起来,“比如我们搞碳汇,让项目区的群众知道林子靠呼吸也能赚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他们就会用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森林。”曹海龙说。

“谁的地,谁受益,我们千松坝林场的股份制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林场增绿,林业增质,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新路径。”

近年来,千松坝林场在森林资源经营上,突出抓好森林生态旅游。

林场按照“林区变景区”的思路,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林场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林场生态建设成果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林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林场于2017年争创国家级森林体验基地活动,于2018年3月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为森林旅游创造了金字招牌。

2016年,林场通过招商引进北京七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了“京北森林天路”景区。

“京北第一天路”的景区全长72公里,贯穿10万亩林区,串联周边6个乡镇,11个行政村,年收入1000万元。景区将惠及包括二道河子村在内的8个村2000多户、8000口人,村民以道路、林草资源入股,景区门票收入按比例每年分给村集体和村民。

2017年,又引进承德金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亿元开发喇嘛波罗工程区2万亩,建设“七彩森林神仙谷”景区 ,2018年景区开门迎客,项目每年带来收益500万元。

林场还着力培育旅游专业村与建设森林村庄,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度假、避暑休闲等森林旅游业态。目前项目区内已形成依靠森林资源旅游的星级综合度假区3处,专业村10个,森林村庄3个,农家院102个。

二道河子村203户村民中,有56户经营农家院,近百户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每年3万多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让村民人均收入从20年前的5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

林场辖区40个贫困村,1.5万多贫困人口通过务工、森林经营、旅游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

在采访中,林场第一代的建设们说,20年前,千松坝林场因使命而生,林场人因使命而扛起责任,顶风雪、冒严寒、战风沙、迎酷暑。当年像筷子一样高的小苗,如今长成参天大树,绿色屏障已筑牢,绿色水塔已修复,绿色宝库已形成,绿色银行已建起。

曹海龙场长说,“绿色共享是千松坝人的理想,我们下一步要争取通过5年的时间,将京北第一草原周边、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的村庄都打造成森林旅游专业村。与国有林牧场合作共同开发森林旅游。我们目前库存碳减排量9.1万吨,我们期待国家相关政策加大碳汇交易力度,将库存的9.1万吨适时上市交易,逐渐增加碳汇林规模”。

林海茫茫,山花烂漫的千松坝正在书写着一个个现代林场的故事。(文/田桂兰 陶世杰 孙 阁 《绿色中国》2020.7A)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