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有些降价成风的品牌,为什么不慢下来,把销量目标降一降,把价格提上去,做到精致化地运营。
就像丰田那样,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了,依然只有几十万销量,似乎对于百万销量,南北丰田并不着急。
我想了想,说了四个字,“被逼无奈”。
有的企业能够稳扎稳打的来,但有的企业不能,这是由历史发展现状决定的。我能够猜测出来的是,他说的应该是欧美企业,譬如说大众、通用这类企业。
就拿通用来说,这是一个最擅长降价的品牌,旗下三大品牌均执行降价策略,价格吸引力远远超过了产品吸引力,我相信,更多人买通用,是因为价格便宜,而不是因为产品多么强势。
换句话说,如果通用原价销售,那么销量必然会受到重创。
通用何曾不想把每个车都营造出GL8的火爆价值感,每一台加价销售的车辆,对企业、对经销商、对供应商来说都是欢喜。
为了某一阶段的产能拓展,企业都会在内部树立“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举个例子吧,2011年的时候,时任中国区总裁的甘文维表示,截止到2015年通用在中国市场销量应翻倍增至500万台/年。
为了这一目标,企业在这5年中制定了长远的计划,包括但不限于车型引入、经销商拓展、工厂拓张,一系列招商引资之后,整个通用体系必然庞大无比,连带供应链以及就业也有很大的增幅。
好的时候,这些迅速膨胀的企业布局不会有问题,但行业一旦走低,这些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销量受阻,不仅仅年销量无法完成,甚至还会造成产业链崩塌,工厂负载降低,浪费严重,同时也会有一大部分员工被工厂淘汰而失业,此外供应链也会衰减,扩张之时铺设的经销商,自然也会苦不堪言。
逆风时,企业不仅仅是企业,在所谓的“品牌价值”以及生存面前,更多的企业会照顾到上下游的生存,对于此时的企业来说,稳定销量意味着稳定生存,降价促销量,一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过分降价促销量的企业,压力事实上都来源于过去膨胀期遗留的问题。
而另一侧,不追销量的企业反而更能够很好的运营市场,控制价格,譬如说目前控制最好的丰田、本田,两大品牌四家合资企业从未在中国市场制定几乎不可能的目标。
每年的销量目标,这些企业都只会比上一年高5%-10%左右,可谓稳扎稳打,而且不制定长线目标。
这种企业风格形成的先决条件是,他们没有过度开拓的经销商,体系并不大,能够照顾到每一家经销商的生存,同时在工厂布局上,这些企业都能够保证工厂每天都是高负载率,不造成浪费,同时也对每一个员工负责。
精致化运营,杜绝浪费的企业,才会有额外的精力来保证企业更好的运转,塑造更好的品牌价值,将终端价格拿捏在手中。
而对于那些运营并不是太好的企业,他们的降价事实上是在维系经销商生存,保护工厂正常运转,也是为了自己下一个阶段销量目标的达成。
想要扭转这种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忍痛割肉,去掉沉冗的经销商体系,关停多余的工厂,让企业走精致化路线,另一种则是,通过全新、大量的产品来刺激市场销量。
但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哪一种,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