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却是唐朝的奠基人之一。他经历过隋末乱世,协助父亲李渊起兵造反,攻占长安,统一天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高度评价李世民: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李世民一生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是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李世民弑兄杀弟,丝毫不顾念手足之情,甚至不惜杀尽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做到斩草除根。《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评价较为正面:
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
《旧唐书》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无奈之举,若不这样,就只能被杀。李世民若拘于小节,心慈手软,唐朝有可能二世而亡。正是因为李世民出手果断,登基后爱民如子,积累功德,才延续了唐朝近300年的国祚。
不得不说,唐太宗能够和秦皇、汉武、宋祖并列,和大多数人认同上述评价有很大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从善如流,重视农桑,爱民如子,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属于大唐的“贞观长歌”。
实际上,李世民不仅爱护老百姓,就算对待监狱里的囚犯,李世民也十分友善。
例如,贞观六年,李世民亲自过问监狱囚犯的名录,看到一些被判死刑的犯人,李世民怜悯他们的父母和家人,特地允许他们回家一趟,到了秋季再回来接受死刑。
当年刑部大牢里一共有390位被执行死刑的犯人,李世民和他们约定,只要他们明年九月能够主动返回刑部大牢,就允许他们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妻儿团聚。从古自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也没有哪个皇帝敢于如此操作。犯人们都惊讶得不得了,等明白过来,纷纷跪下,含泪答应李世民,一定遵守约定。
这些犯人被放走后,没有人押送,回家也没有人看管。到了第二年(贞观七年)九月,陆续有犯人来刑部“报道”,到了秋后处决的前一天,390名犯人全部到齐,没有一人逃逸。《资治通鉴》云: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得知390名犯人全部回来,李世民大为感慨,感动之下,下旨赦免了他们。
这390人被放回家,既然愿意回来,一方面是他们遵守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认清自己的罪行,愿意以死谢罪。李世民最后赦免了他们,想必他们必定洗心革面,老实做人。以后定当孝顺父母、善待邻里,做唐朝的良民。
李世民释放死囚,之前也是有先例的,早在贞观二年,刑部将一批死囚犯秋后处决,在行刑那天,李世民还临时决定释放一位特殊的犯人,因为这位犯人的罪行特殊,脖子上还有个字。
犯人名叫刘恭,出生时脖子上有一块胎记,长大后,胎记逐渐变化,起初大家都没注意。后来有人无意发现,刘恭脖子上的胎记像一个“胜”字(古代写法“勝”)。刘恭没什么文化,知道后大喜,经常吹嘘说自己以后“当取胜于天下”。当地县令听闻后,觉得这是造反的言论,就把刘恭抓了起来,以“谋反罪”判了死刑。
有刘恭者,颈有“胜”文,自云“当胜天下”,坐是系狱。——《资治通鉴》
刘恭案被县令上报给知府,知府亲自看了刘恭脖子上的字,不敢大意,立即上报,最后逐层上报到了刑部,刑部官员也都认为此人必须除掉,批准了死刑,秋后处斩。
到了秋天,刑部将秋后处决的犯罪名录送给李世民,等待李世民亲自勾决,李世民赦免了大部分囚犯,看到刘恭犯得是“谋逆罪”,便批准刘恭的死刑。
秋后处斩那天,刘恭被押送到刑场,刽子手已经到位,就等午时三刻了。李世民那天突然再次看勾决名单,他问刑部官员:“这个刘恭不过是个百姓,具体是如何谋逆的?”
刑部官员回答:“刘恭生下来脖子上就有个‘胜’字,又多次口出逆言,扬言要取胜于天下。”
李世民一听,沉默半晌,立即让人去传旨,让监斩官刀下留人。最后,刘恭不仅没有被处决,最后还被李世民无罪释放。
刘恭脖子上有个“胜”字,再加上他言语不恭,在封建社会,凶多吉少。倘若他遇到的是相信谶言的秦始皇,或是疑心较重的朱元璋,或者是“宁可枉杀,不愿错过”的某总裁,他定当身首异处。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是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
李世民为何认定刘恭无罪呢?因为这件事可大可小,若非要上纲上线,的确可以判做有罪,但如果心存仁爱,本就不必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