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汉代人才招聘方式面面观

2020-12-01新闻4

题解

国家治理离不开人才。在我国古代,大凡圣贤的君王,都高度注重人才。商汤曾派人往返五次,“以币聘”伊尹;燕昭王铸“黄金台”,高调求贤;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也曾“三顾茅庐”。为求得贤才,各圣贤君可谓绞尽脑汁,各种离经叛道的办法不胜枚举,但,这些终究是小概率事件。

三顾茅庐

作为我国古代人才招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还有后来的科举制,他们才是主流。在这里,不是PK这些招聘制度哪家强,它们可谓各有千秋,都做出过积极贡献,毋庸置疑也各有弊端。

今天的话题是,聚焦古代公开招聘的黄金时期——两汉,那么两汉人才招聘具体都有哪些方式方法呢?您请看——1.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自下向上推荐人才。

代表:晁错

汉高祖时,一介布衣出身的刘邦,靠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才的辅佐,打下了大汉的江山;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如何坐稳江山,更离不开贤才的辅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贤士大夫”,开创了察举的先河。

汉文帝时,察举制正式建立。文帝二年(前178年)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要求百姓多关注他施政的过失及不足,要求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足见汉文帝谦虚谨慎的品格。后来汉文帝又在察举中加上"对策"(考试)。晁错就是在察举对策中脱颖而出,被选为高第(名列前茅)的。

晁错

汉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县举孝、廉各一名,规定2000石如果不举孝,以大不敬论处;如果不举廉,就地免职。

举孝廉

后来,汉武帝认识到,要想建立丰功伟绩,必须依赖“大才”,他说,马狂奔踢人,而能一日千里;士被世俗讥笑,而能建功立业。对于翻车之马,放纵之士,就看他主人的驾驭之术了。元丰五年,汉武帝下令各州县举荐:“有茂才(多为现任官吏)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绝远治国)者。”要求从官吏、百姓中举荐有出类拔萃的能出任将相之才和能出使遥远国家的人才。汉武帝连将相、使者这类栋梁之才都可以察举,足见在当时,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成了完备的选官制度。2.征辟制

征辟制就是自上而下的选官。

代表:董仲舒

征辟的主体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州府、郡县一把手。一个人如果能受皇帝征辟成为官员,对他而言绝对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汉武帝明白,贤良之士深知古今王事之体制度,要他们著之于简策之上,并亲自阅览。

董仲舒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亲自策问,董仲舒以三策答之,史称“天人三策”,深受汉武帝赏识,并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兴太学,名教化。3.任子制度

任子制度就是保送制度,高级官员保送自己的子弟为官,说白了完全靠父兄的庇荫而得官,是妥妥的“官二代”。

代表:苏武、霍光、汲黯

汉朝的任子制度发端于汉景帝时期,后来越来越不像话,由最初的保送子、弟,变成了保送子、弟、孙,甚至扩大到了“门从”。

苏武先生出身于功臣之家,由于“家庭原因”在汉朝为官,后来出使匈奴,持节在匈奴放羊19年。

苏武放羊

霍光先生,通过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举荐,任郎官(由贵族子弟选拔的执戟郎,皇帝卫士),霍去病去世后,升任奉车都尉(秩比二千石,掌御乘舆车)、光禄大夫(皇帝的近臣,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等职,后来成了汉武帝托孤之人。

汲黯,因父亲在朝中任职,通过老爹保举进入仕途,最初是汉景帝时期的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满脸严肃,使人敬畏,汉武帝时期成为有名的谏臣。《史记》记载:“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4.上书拜官

上书拜官就是给皇帝直接上书,陈述自己的才能和主张,获得任用。

代表:东方朔、主父偃

汉朝时期够民主的,老百姓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汉文帝时,一个叫缇萦的弱女子,为了使犯了罪的父亲免受皮肉之苦,直接给汉文帝休书一封,历诉各种肉刑(黥、劓、刖、宫、大辟)之害,汉文帝深受感动,毫不含糊,直接把肉刑废除了。

不仅老百姓可以给皇帝写信,士子还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推销自己,就这一条,成就了不少学子们的逆袭路。

东方朔先生在给汉武帝的《上书自荐》中,详写了自己的身份、年龄、身高、容貌;写了自己才高八斗,能力超群;还写了自己心仪的的职位,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求职简历”,当然汉武帝作为全国最高HR,直接通过了他的简历。

京剧《东方朔》

无独有偶,给汉武帝上书的还有主父偃。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即被召见,拜为郎中(宫廷侍卫)。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他创的一年升迁四次的记录被同僚羡慕不已,更让汉武帝破格重用的是他的"大一统"的政治主张。5.纳粟拜爵

纳粟拜爵就是交一定的粮食,朝廷就会给献粮人以爵位,就是不想当“富二代”的人,捐点粮食换个官做。

代表:张释之、司马相如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边境吃紧,军费紧张,汉文帝谋臣晁错上奏,建言“纳粟拜爵”并被采纳。《资治通鉴》记载了他的奏言:“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后升任廷尉(列位九卿,为最高审判机构长官),由于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之美誉。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作为“富二代”,司马相如由家中出资,换了个汉景帝身边的郎官,担任武骑常侍,但这不是他的爱好所在(爱好是写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史记》记载:“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汉武帝看到司马相如的大作《子虚赋》,欣喜不已,司马相如投其所好,为其量身定制写了一篇更为文采飞扬的《上林赋》,赋中虚构子虚、乌有互相夸耀楚国、齐国山川宫苑之秀美,亡是公又大肆铺陈上林苑的壮丽,士气压倒了齐、楚之国,表明诸侯之事微不足道,《子虚赋》《上林赋》也成了汉赋的经典,后来,司马相如也成了汉赋的杰出代表、赋论大师,有“赋圣”和“辞宗”之美誉。6.卖官鬻爵

如果,纳粟拜爵算捐官,卖官鬻爵就更上不了台面了,堂堂朝廷命官,竟然明码标价。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随着战争耗费增大,各种奖励将士,体恤丧亡的开支难以为继。武帝下诏:“民得卖爵赎禁锢及过者,得免减罪”,并设立了“武功爵”。

桓帝延熹四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起事,波及三辅地区,危及京畿安全,桓帝采取“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的政策,并且明码标价。结语

我国古代人才招聘的黄金时期是汉朝,皇帝亲自下诏发布人才招聘“全国动员令”,多种招聘制度,保障了朝廷群星闪烁,人才辈出,但各种招聘方式鱼龙混杂:

察举制是人才招聘的主流,不仅有孝廉,还有茂才(秀才)、贤良方正等,这些作为州县绩效考核指标,必须按定额完成。

征辟制,除了常规招聘,还有专项招聘:比如博士叔孙通为大汉修朝仪专项工程中,专门到鲁国招聘30人,再加上叔孙通自己弟子共100人组成项目组;再如,汉武帝修建名堂时(朝见诸侯和祭祀场所),派使臣到鲁国把申公请来做项目指导。

任子制度必须如能保证举贤不避亲,那也未尝不可,但如以举贤不避亲的名义,安插亲信,建立裙带关系,拉朋结党,排除异己,那就麻烦了。

上书拜官对于没有任何资源的士子,是他们之福,他们的呼声能直达天庭,确实是历史的进步。

纳粟拜爵、卖官鬻爵,不排除也能为朝廷贡献贤臣的可能,但整体可谓是封建社会的毒瘤,不应该走上台面。

(资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君王皇帝#楚汉#人才招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