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成为公共场所追捧使用的“复工神器”。这一“硬核”防控设备可有效甄别疑似患者,它背后所蕴含的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不仅在疫情期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在助力政府实现数字化治理升级。
加速“非接触式”服务升级
物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疫情期间,与普通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便是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
案例
在广东佛山,针对疫情防控体温检测痛点,广东电信及时响应佛山市禅城区、南海镇街等政府部门需求,快速部署热成像体温筛查设备,开展疫情智慧防控,减轻人员盯防压力。
在基础热成像测温技术之上,全国各地政府联合科技公司,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迅速研发出各类“硬核”智慧防疫设备并推广使用。无锡市是我国首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当地集聚的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等全产业链条。
这些物联网相关企业积极配合政府,推出许多疫情防控应用产品。
案例
除了测温设备,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打造出无线化、互联化、数字化的“基智能音箱防疫系统”,实现分区域、分场景、定时、定期、自动传达防控知识和防控要点,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将健康教育、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做到防控宣传“非接触、无死角”。
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疫情期间,在群众安心居家隔离、有序复工复产的前方,是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在负重前行。率先抵达核心区、全力以赴驰援、科技场景方案快速迭代……由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等设备联结组成的物联网科技生态,成为抗击疫情一线医护科研工作者的安全保障。
案例
物联网生物企业海尔生物医疗组织物流包车,调拨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血液冷藏箱等专用安全防护医疗设备,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生物安全保障和病毒样本超低温存储应用服务。
据介绍,将低温冷链核心科技与物联网融合创新,可应用于生物样本库、血液安全、疫苗接种安全等领域,创新智慧血液网、智慧疫苗网等场景科技生态。而病毒样本检测的重要安全防护设备——生物安全柜,通过人、设备、样本的互联互通,可实现“检测过程全掌控”和“紫外灭菌零接触”等智能化使用体验。
案例
另一物联网生物企业宏诚创新科技团队研发的“医盘点·非接触式快速盘点系统”,包括两台便携式智能采集终端和若干智能标签,可用于盘点血液、试剂、检测样本、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
据介绍,该产品通过赋予每个标本唯一的芯片身份标识到“一物一码”,解决了医务工作者在盘点血液、试剂、设备等物品时可能存在的效率低、易出错、易交叉感染等问题,协助确保生物资源安全。
如今,生物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实验室问题,而是上升成为社会问题甚至国家安全问题。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必要,更是一种迫切。
打通物联网与生物行业的技术壁垒,则能让生物资源在“万物互联”时代里不再是“孤岛”。
3月6日,浙江农林大学因工作需要进入校园的教职员工,在走近安装在校门口的人脸识别热成像测温系统旁时,个人体温就同时显示在液晶屏上。供图/视觉中国
应用普及需高速网络作支撑
目前,在不同的连接场景下,物联网技术对速率、时延的要求也较为严苛,需要有高效网络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5G拥有大容量、高速率、低延迟三大特性,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高速稳定、覆盖面广等需求。因此,5G网络的普及,将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
案例
我国首个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型智慧小区诞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志强北园小区。
2019年4月底,小区建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社区之后,原来进楼门需要5~10秒钟,现在无感通行只需1秒钟。
在小区的综控平台,大屏幕上能实时显示垃圾桶满溢告知、声音拾取监控、井盖位移、电动车防盗情况:垃圾桶达到90%~95%,这个系统平台就会报警,自动推送工单到环卫人员的手机上,环卫人员就会去清运处理。
小区居民还建立了信用机制,每个来倒垃圾的人的人脸都是一个标签分类,按照正常的方式倒垃圾,居民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可以领取奖励。
今年,北京市海淀区计划将44个小区打造为五类不同场景的特色智慧小区。这一系列举措的牵头单位是海淀城市大脑专班,聚集了北京市海淀区多个相关委办局的工作人员,一头连接政府、设计院,一头连接合作企业成为海淀合伙人,这恰恰体现出治理模式的创新。
“政府治理的这些需求,全都会到研究院技术调研,以前是各委办局自己找设计单位,也不知道别人做什么,现在是全统筹,避免了一些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信息不通。”海淀城市大脑专班相关负责人严泰光说。
未来,在5G和AI技术的加持下,物联网将会迎来爆炸式发展。相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增添新动力。
扫我!
(责编:刘淼)
? 本文来 自《网络传播》杂志3月刊,原标题为《万物互联解决治理“痛点” 》。
?投稿 wangluocb@vip.sina .com
? 征订 《网络传播》杂志邮发代号:80-199
戳“ 原文”,订阅2021年《网络传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