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弹性散射没有能量损失

2020-07-16知识10

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会激发哪些信号?它们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它包括: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除了以上六种信号外,固体样品中还会产生例如阴极荧光、x射线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这要从X射线产生的原理来阐述。我们通常都是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阳极靶或待测样品来获得X射线。那么高能电子轰击阳极过程中与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4个并行、独立的物理中子的弹性散射是什么? 弹性散射是中子与原子核作用的最简单形式,也是中子通过物质时能量损失的重要方式。中子源发射的高能中子,在最初极短的时间里,经过一二次非弹性散射损失了大部分能量。此后,中子已没有足够的能量再同原子核发生非弹性散射,只能通过弹性散射而继续减速并损失能量。弹性散射是指中子与原子核碰撞后,它们的总动能不变,中子损失的能量全部转变为反冲核的动能,而反冲核仍然处于基态。中子和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时,反应前后动能守恒。其核反应如下式:式中 E1—碰撞前的中子动能;E2—碰撞后的中子动能;m—中子质量;M—靶核质量;M1—碰撞前靶核质量;M2—碰撞后靶核质量。由式(1-1-5)看出,中子碰撞后的动能E2随散射角θ而变。当θ=0时,E2=E1即中子动能没有损失。当θ=180°时,即对头碰撞情况,中子的动能损失最大。这时,E2/E1=(M-m)2/(M+m)2令式中 A—靶核的质量数;α—表征质量数为A的核素使中子慢化的能力。引入α参量之后得到: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一次碰撞以后,中子的动能应处于αE1和E1之间,即:例如,对氢核来说,A=1,因而α=0,于是有E2=0、ΔEmax=E1。这就是说,中子与氢核发生正碰撞时,中子就失去全部动能。对碳来说,A中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发生什么效应 中子 中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大约相等,并且中子与γ射线一样也不带电.因此,中子与原子核或电子之间没有 静电作用.当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是和原子核内的核力相互作用,是否所有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 不是的例如弹性散射就没有质量亏损散射,广泛的应用于核反应堆中子的慢化,其具体反应式表示为:a+B—B+a,可以看到整个体系核素种类并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质量物理中的弹性碰撞,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等等是什么意思??? 碰撞2113分类:根据碰撞过程能量是否守恒5261分为:1、完全4102弹性碰撞1653:碰撞前后系统动能守恒(能完全恢复原状);2、非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不守恒(部分恢复原状);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完全不能恢复原状)。扩展资料:碰撞按能量角度分类:1、理想弹性碰撞两个物体互相碰撞,能量不转换为内能(如热或变形)。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碰撞前动能和与碰撞后动能和相等。在动量守恒定律中碰撞前的动量(向量)和同样等于碰撞后的动量和。理想弹性碰撞在宏观上是一个物理模型。由于摩擦和其他因素的存在,系统总会损失动能。相关的模型如台球和橡胶球。在原子和基本粒子的碰撞中,依据量子力学存在一个最小能,这个最小能给原子或其他粒子以推动力,或在量子物理学中创造和和转换粒子提供必要条件。这个能量仍然不足以发生理想弹性碰撞。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碰撞前后的动量和必须相等。动量的方向不可忽略,因为向量和在n维空间(n>1)中是一个大数值。向量平方在能量守恒定律中视作标量。因此请注意,以下算式中速度与碰撞方向相同(相切),而不是相交。在二维或多维空间中必须将碰撞依据碰撞角拆开分析。2、非弹性碰撞拉曼散射被视为分子和光子间的弹性碰撞,光子的能量没有变化。() 错误背散射电子的概述 背散射电子(back scattered electron)当电子束照射样品时,入射电子在样品内遭到衍射时,会改变方向,甚至损失一部分能量(在非弹性散射的情况下)。在这种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过程中,有些入射电子累积散射角超过90度,并将重新从样品表面逸出。那么背散射电子就是由样品反射出来的初次电子,其主要特点是:能量很高,有相当部分接近入射电子能量 E 0,在试样中产生的范围大,像的分辨率低。背散射电子发射系数 η=I B/I 0 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作用体积随入射束能量增加而增大,但发射系数变化不大。哪些对应入射电子? ①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于是指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的产生范围深,由于背散射电子的产额中子的散射和核反应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决定于中子与原子核之间的核力。中子与电子之间的磁(矩)作用非常小,一般可以忽略。中子与原子核之间的核力主要由中子与核内质子之间以及中子与核内中子之间作用力组成。作用力的强或弱,首先决定于作用距离。一般发生在10-13cm之间,其次是决定于相互之间的自旋取向,其实质类似一种引力。所以,原则上讲任何能量中子与物质作用,形成复合核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实际上低能量的(或称低速度)中子(例如10eV)与原子核相碰撞时,具有很大几率被原子核俘获,形成复合核。中子被原子核俘获后,形成具有复合核的激发能(E核)为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式中:M为碰撞核的质量;m为中子质量;εn为中子在复核内的结合能;E为碰撞前中子的动能。受激复合核通过发射粒子(带电粒子或中子)或发射γ量子或发生核裂变,跃迁到具有较低能级的基态。由此可见,无论发生哪种核反应的几率都与能量特征有关。例如,当发射粒子(p,α,n)的结合能(εx)小于复核的激发能(E核)时,原子核才有可能在俘获中子后发生发射粒子的核反应。也就是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式中:Q 为核反应能量;当 Q>0 时称放热核反应;当 Q时,称吸热核反应。发射带电粒子的(n,p)和(n,α)核反应,

#核反应#电子#中子和质子#光子能量#拉曼散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