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守护江豚回家 武汉市成立首个中小学校外长江环境观测站

2020-12-01新闻11

11月27日,武汉市成立首个中小学校外长江环境观测站。江汉区大兴路小学的50余名师生与市、区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的代表共同揭牌。

初冬的龙王庙江段,薄雾渐散,江清沙白,不时有鸥鸟掠过。师生们用高倍率观测镜远眺江面,并现场取水检测溶解氧、余氯等水质指标。随后,他们又先后前往白沙洲、鹦鹉洲、天兴洲等江豚出没的江段实地观测。

1990年,大兴路小学成立全国第一所红领巾环境观测站,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2012年跻身国际生态学校行列,2013年成为全国“环境友好型”学校试点单位……荣誉背后是大兴路小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生态兴校为本,打造科学与人文交融生“绿”的绿色教育品牌。前些年,师生代表从秦岭源头出发,一路向南,系统考察汉江水质和生态系统变化。

“听说今天要来观测江豚的生活环境,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五年级(一)班的丁艺霖大清早就赶往学校集中,主动担当记录每个监测数据。六年级(一)班的张芷嘉在电视上看到江豚在江面跳跃的镜头,精心绘出了一幅彩色江豚油画。

“江豚好可爱,它的嘴角总挂着微笑。有了美丽的长江,我们就不会和它告别。”四年级(二)班的石芯蕊朗诵自己创作的散文。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由大兴路小学成立的校外长江环境观测将形成常态,于每年2、5、8、11月进行观测结果比较分析,站在童心立场提出爱江护豚建议。部分学生代表还将定期前往码头沿线开展保护长江、守护江豚义务宣传。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9月中旬,市民拍下江豚与江对岸的黄鹤楼同框的画面,这是近年来首次在武汉市中心江段拍摄到江豚活动的影像资料。

据了解,武汉市正酝酿“江豚重返武汉”计划,推进市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园林、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部门与科研、公益、媒体机构联合行动,尽快让“江豚重栖武汉”。

科研工作者们建议,武汉应加快实施栖息地修复、鱼类资源恢复,以及更严格的航运管理措施,将白沙洲、天兴洲建成江豚的核心栖息地,让江豚的微笑长驻江城。

来源:湖北日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