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岁,能让梨。——《新三字经》
一颗梨子一颗脑袋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大多数人只读了故事的前半段,对于后半段故事却知之甚少。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大意是说,小孔融吃梨的时候,专挑小的,将大的让给别人。这个别人是谁呢?正是孔融的哥哥——孔褒。
这一年孔融四岁,因这个故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神童。五年后,一位名叫张俭的士大夫,在路上遇到了大宦官候揽的母亲,竟然不由分说的将这位夫人刺杀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带人冲入候揽家中,将满门老小,一百多人统统杀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灭门血案。
事发后,士大夫张俭弃官逃逸,为了躲避官兵的追铺,遇到人家就敲门求救(见注释1)。不巧正好来到了神童孔融的家门口,一敲之下开门的正是孔融,可惜此时的神童并未发挥传说中的聪慧,而是傻乎乎地收留了这位灭绝人性的朝廷重犯。
后来在官府的追责中,孔融因私藏朝廷要犯要被砍头,只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太有名,官员们一合计,以孔融年少无知为由,让其哥哥孔褒替其顶罪,孔融的哥哥也就因为一个梨子,还给了弟弟一个脑袋!
与宦官半斤八两的士大夫
孔融长大后,因其家世背景和年少时的名气,官拜北海国相,成为当时士大夫中的翘楚。彼时士大夫与宦官的竞争日益激烈,双方围绕着权力蛋糕互相较劲儿,比狠斗勇更是家常便饭。所以说在我们后世看到的史书中所描写的宦官多么卑鄙无耻,祸国殃民,其实与其对峙许多年的士大夫集团,造的孽丝毫不比宦官少。
而且最为可耻的是,士大夫即使是蛮横无理,也要诡辩的强词夺理,进而始终占领道德制高点。还是拿大名鼎鼎的孔融来举例子,当孔融为自己的父亲举办丧事时,竟然硬性要求前来参加的老百姓都必须哭出声来,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谁还不有个头痛脑热,哭不出来其实很正常。
大家猜猜“神童”孔融干了什么?他竟然挥刀砍杀了一位正在他父亲墓前哭泣的人,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不够悲痛。这就是士大夫的风格和德性。单以人性而论,他们绝不比太监更善良,反而在有些地方的邪恶,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还别出心裁地去搞创意。
在孔融当地方官的这几年中,诸侯间的明争暗斗越发激烈,边远的北海郡也难以避免战火的侵袭,不过作为北海国相的孔融却既不抓紧备战,也不去督促坚固城池。即使兵临城下了也不敢露头,而是躲在书房里假装看书,等到城池被攻破,这位士大夫中的翘楚孔融便抛妻弃子,一溜烟颠了。这也难怪孔融会和刘备很投缘,或许正是因为二人的行事作风很像。
脾气又大自不量力
出逃后的孔融最终投奔到了曹操这里,曹操也看中孔融的名气,以及在士大夫中的口碑,因而颇为礼遇。如果是正常人,面对三国时期第一大BOSS曹老板的拉拢,肯定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君臣和谐,只可惜少年孔融并非正常人,或许在他眼里这都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
曹操的礼遇没有换回孔融丝毫的感恩,取而代之的是自以为是的跋扈,以至于御前会议几乎要成了他的一言堂,一言不合就那撂挑子威胁曹操,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
公元197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袁术公然称帝,这下激起了各路诸侯看笑话的兴趣,不过此时曹操不仅想看笑话,还想趁机做掉几个人。这便是袁术的亲家太尉杨彪,这位一直和汉献帝眉来眼去的忠臣,已经成为曹操的眼中钉,早日出去便可提前排除这个地雷。
孔融得知后,就去和曹操理论,注意这里不是去求情。他首先拿出周朝的历史课本(《周书》)跟曹操说: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相当于政治犯罪,不涉及家属。曹操抹不开面子就辩解说是皇帝的意思。孔融一听有戏,就那周公举例子,说莫非周成王(见注释2)要杀重臣,能不经过周公同意么?这个比方着实骚到的曹操的痒处,毕竟周公可是千古名臣,流芳百世的人物。孔融又趁热打铁说如果不饶杨彪,我就辞职!
最后曹操选择了妥协,没有杀杨彪,但芥蒂却已经埋下。但孔融却错误的认为自己拿捏住了曹操,便时不时地讽刺挖苦一下。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了袁绍老巢,并俘虏了他的儿媳妇甄宓,生顺手将其赐给了曹丕。 孔融知道后,便给曹操上书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一看懵了,自问建安三曹,在文学上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的,怎么这个典故没听说过?
于是竟然虚心向孔融请教出处,不成想孔融回信道:“我瞎猜的!”这下子彻底惹怒了曹操,毕竟秘书跟书记开这等玩笑,那就是作死。不过像曹操这种级别的领导想要收拾人,早已经不需要自己动手了,在手下人察言观色后,孔融很快便被人举报谋反被砍了脑袋。
少年成名,坑了哥哥,青年狂妄,祸及家人。孔融的悲剧源于其过于自大,自以为是,须知道谦虚是美德,低调是最炫耀的高调,出来混不能太惹人厌。
注释1:成语望门投止便源自于此,千年后清朝末年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赠大刀王五》的诗中便有引用: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2:周成王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继位时因年幼,便由其叔叔周公旦代为辅政,后周公在其成年并有能力处理朝政后,还政于成王,成为千古美谈。白居易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的便是这个典故。
参考资料: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