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盆地群划分 继承两条古缝合带长期活动的嫩江-开鲁断裂带和牡丹江断裂带不但是东北地区主要基底构造单元的边界构造带,而且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的主要断裂带。据此,以这两条断裂带为界,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西部盆地群指嫩江-开鲁断裂带以西的盆地,盆地类型主要为断陷盆地,包括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漠河盆地和大杨树盆地;中部盆地群指嫩江-开鲁断裂和牡丹江断裂之间的盆地,盆地类型为断-坳叠合盆地,包括松辽盆地和孙吴-嘉荫盆地;东部盆地群指牡丹江断裂带以东地区的盆地,中生代盆地为改造残余盆地,新生代为断陷盆地,包括三江盆地、汤原盆地、方正盆地、双鸭山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和虎林盆地等。这些盆地中,有5个盆地与邻国盆地相连,由西向东依次为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漠河-乌苏蒙盆地、孙吴-结雅盆地、三江-中阿穆尔盆地和虎林—阿尔昌盆地。区域上,我国东北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分布范围主要受4条大的区域性构造带所控制,南部为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部为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东部为锡霍特-阿林断裂带,西部为东戈壁-德尔布干断裂带。
内蒙古在海拔多少米以上? 地质与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
新华夏构造体系 据现有资料分析,特别是近年来对古生代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在松辽地区新华夏系共有3个演化阶段。2.3.1 晚古生代开始阶段在NW向和S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开始出现NNE向构造线,表现为坳陷,控制石炭-二叠系沉积(图2.4)。图2.4 松辽地区上古生界残留厚度图区域构造格架划分的依据主要为区域内地层分布特征和构造活动结果的关系。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以南为华北板块。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以北为佳-蒙地块,上古生界厚度空间分布总体走向以NNE向和NE向为主,明显受断裂控制,以NE向中央隆起为中心,两侧为厚度较大的上古生界沉积,形成了东部断陷区和西部断陷区,构成了“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架,上古生界顶面岩性总体走向以NE向为主,明显受断裂控制,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依据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依安-通榆断裂带、大庆-长岭断裂带和铁力-哈尔滨农安断裂带,盆地上古生界顶面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断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部断陷区。1)西部断陷区面积约8.19×104km2,残余厚度为3~9.5km,主要位于白城—齐齐哈尔—嫩江一线,顶部覆盖大量的巨厚的花岗岩。2)中央隆起区面积约2.47×104km2,残余厚度为l~2.5km,主要分布于松原西-大庆-五大连池。
深大断裂构造
区域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地球物理特征能够反映现代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及地质构造的特征。区域重力、磁异常信息除了反映区内不同地质体的一般物性外,尚能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深部地质构造信息,即反映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尤其是一些线性异常带,常反映出或显或隐的构造带或岩相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部门对华北陆块北缘先后开展了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其中,1∶20万~1∶5万航磁已基本覆盖全区。80年代后期,全球地学断面(GGT)计划有3条穿过华北陆块北缘及邻区。上述工作及数据为解释研究华北地块区北缘的区域构造格局以及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地球物理资料。一、磁场特征根据原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测编的“中国航空磁力异常ΔTa图”及赤峰地区1∶50万航磁资料解释图等综合研究成果,比较清楚地看到研究区内的航磁异常分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所呈现的不同走向、不同形态、不同强度的磁场特征,综合反映了各种岩石,特别是岩浆岩类及基底结晶岩系中磁性物质的赋存及展布面貌。明显的线性磁异常带及两种不同特点磁场的连接带,则反映出区域性或者区划性断裂带的存在。赤峰市地区航磁异常形态大致可以划分成3种类型:长条形(线性)、椭圆形和圆形。椭圆形。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松辽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显示2113为5261NE向、NNE向及EW向特征,以大兴4102安岭NNE向梯度带为界明显分为东、西1653两大重力异常区。西部重力低区的南缘存在一EW向展布的极低重力异常带,其南、北两侧分别与地质上所说的赤峰-开源断裂和西拉木伦河断裂的位置相对应;东部高重力异常区的东部存在一SN向展布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带,与地质上所确定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花岗岩带和牡丹江断裂的位置相对应。这样一种重力场特征在不同深度的上延处理结果中均有明显的显示,而且随着上延高度的增加,梯度带越趋明显,初步揭示出东北地区存在3条主要的构造单元分区断裂,即南缘EW向展布的西拉木伦河断裂、西部NNE向展布的大兴安岭东缘断裂和东部近SN向展布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东缘断裂。
古亚洲构造域深断裂 1.赤峰-开源深断裂(F1)该断裂是华北地台和东北多旋回褶皱区的分界断裂,近东西向延伸,纵贯全区,长2000km以上。该断裂的总体特征表现为:①在地球物理特征上,南北两侧具有不同特征的重磁场;②南北两侧地质发展历史明显不同,南侧为华北稳定地台,广泛出露太古界、古元古界等古老基底,其上发育盖层沉积,北侧普遍发育具活动型陆缘特征的海槽、深海盆地等沉积建造;③沿断裂带各种构造变形及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广泛发育混合岩化、糜棱岩化、片理化、劈理化与断层破碎带等;④自太古宙末期以来,沿该深断裂带岩浆活动频繁,包括碱性、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2.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深断裂(F2)该深断裂带西起内蒙古中部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嘎少庙一带,向东经温都尔庙,沿西拉木伦河河谷延伸,再向东延入吉林省,并可能向东断续延伸到延边地区。总体近东西向延伸,全长达2000km以上,影响宽度大于10km。断裂在嘎少庙至温都尔庙地区特征显示清楚。岩石普遍具柔皱片理化、碎裂岩化及糜棱岩化,摩擦镜面、擦痕、膝折等动力变形构造形迹极其发育,表现出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加里东期蛇绿岩套及蓝闪石片岩带断续展布,说明深断裂是加里东期北部洋壳沿此断裂向南部华北地台。
(一)黄海地壳结构黄海地区的莫霍面属于大陆莫霍缓变区(施益忠,1992),其莫霍面随海底隆-坳构造变化而起伏,与大型沉积盆地的基底呈镜像关系。黄海地区的莫霍面平均约29km,其中,北黄海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小;苏北-南黄海莫霍面起伏较大,其形态表现为NE向条带状的隆起和坳陷相间排列(图1—17)。隆起与坳陷的莫霍面高差大于2km(赵根模等,1999),这表明在隆起与坳陷之间存在很陡的剪切变形面。苏北-南黄海上地幔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埋深约为90km,而在千里岩隆起区,其上地幔的低速层埋深约为92km(宋仲和等,1992)。南黄海地区也是上地幔低速层的隆起区,其低速层的顶部埋深约60km,远小于100km的平均深度(陈建锋等,1992)。苏北-南黄海地区磁性基岩埋深变化也较大,基岩埋深由东向西高低相间,由北向南,除西南部外,呈浅—深—浅格局排列。其中,南黄海中部正磁异常地区,磁性基岩最大埋深为7km,构成北东向成带,北西向成块的磁性基岩顶面起伏格局(图1-18)。综合地震、重力和地震勘探等资料,中、新生代凹陷与重力测量显示的沉积凹陷基本一致,大部分分布于磁性基岩的南、北两个翼部及西南部,沉积厚度在3000~5000m;而南黄海中部的深凹区,地震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