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怎样刻好细朱文多字印
小篆细朱文印与古玺、汉印一起在我国篆刻艺术天地中三足鼎立。
它精细、工整、秀丽、典雅,特别是以之作为斋馆、别号等闲章及收藏、鉴赏印时,尤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深受大众的喜爱。
小篆细朱文印起源于元代,明末清初得到很大发展,到近代赵叔孺、陈巨来、王福庵等人将之发扬光大到极致,并分化出以陈巨来为代表的“圆朱文”和以王福庵为代表的“铁线篆”两个类别。
其中,“铁线篆”挺劲潇洒,微弯的弧形线条,似两端加压微弯的钢筋,劲力内含;印文各字之间、字与边之司常粘连,结构紧密,整体观感强。特别是多字印,更是将其飘逸嫣润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印从书出,精研小篆等字法是细朱文印创作的根本。细朱文铁线篆印属于传统一路,讲究印从书出。其字法取法小篆,因此,对小篆的研修必不可少。
研习者除了要研读《说文解字》之类的经典著作外,还应当广泛借鉴元、明、清书画收藏、鉴赏印及斋馆、诗句印之精华。因为《说文解字》毕竟不是专门收集字形的书,它主要侧重于字义的解释。而文人斋馆印及书画收藏印中则有大量经历代艺人精心布置、安排的约定俗成的篆字写法,可直接汲取过来。
细朱文印习篆也可直接以《王福庵说文部目》开始入手临习。该书中,王福庵按《说文解字》部目详细书写了标准篆体,为后人研习小篆提供了很大便利。此外,还可以参看秦李斯《泰山刻石》以及李阳冰、徐铉、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大家的作品,以全面掌握铁线小篆的书写。
掌握小篆的书写在今后的创作中,特别是在刻印时对刀法分寸的把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不过这一关,就很难使作品达到应有的境界,万不可急功近利跳过这一基础而直接集字创作,那样只会是舍本逐末、貌合神离,永远停留在模仿的阶段。
二、通读印谱,摹写印稿,精心临刻,是创作必经之路。
与细朱文铁线篆有关的名家印谱有《王福庵印存》、《韩登安印存》、《吴朴堂印存》、《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一一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作品集》等,此外,还有历届国展、中青展及各省书协年展作品集中有关作品图录。
对这些宝贵的参考资料除了经常欣赏领会之外,还要常动手摹写印稿,体会作者的精巧构思、布局安排,并选择自己喜爱的印人印稿加以临摹、临刻训练自己控刀技巧,逐步掌握刻细朱文印常用的横冲刀法。
一般来说,刻细朱文印有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去白”
即用横冲刀将水印上石后的印稿线条周围多余的石料刻去。
第二步是“定位”
即根据小篆字法与布局要求,将每一根线条在印面中的位置加以精确定位,亦即使用横冲刀完成印文的初刻。这一步骤熟练后也可和第一步同时做。
第三步是“传神”
即根据需要的效果调整全印的气韵,使之流动通畅,达到静中寓动的效果;同时还要将每根线条的起止、转折、线条交错产生的结点精细地用圆冲刀修饰完美,使之产生典雅耐看的艺术效果。
三、以展促修,鞭策自己不断提高。临摹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利用新学到的技能进行篆刻创作参赛,以赛事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以消除懒惰思想。
通过参展,可以使自己熟悉从选字、布局、刻印、修改到钤印、拓款、做印屏的创作全过程,不断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
在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印稿设计这一关,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完成后的艺术效果。多字印由于印面文字较多,动辄一二十字,如何合理安排布置,使之各有归属,又互相呼应、气脉贯通,是件颇费工夫的事,其耗费的精力往往占全印创作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选字时,要根据印面整体效果和上下左右印面文字的形状相机调整,而不能仅仅机械地搬用“标准”小篆字体。至于文字应当如何调整变形,这主要靠自己平时积累的艺术修养。
要多从姊妹艺术中汲取养料,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变化既协调美观又有法度,决不能凭主观胡乱变形或造字。古时有很多篆字的写法与现代简化字的结体方式是不同的,胡拼乱造形成的错别字硬伤将使整方印的艺术水准大打折扣。
这方面可作参考的书籍有王福庵原著、韩登安校补的《作篆通假校补》、刘江编著的《篆刻小字典》、方去疾的《常用字字典》及《小篆疑难字字典》等。
当代刻细朱文铁线篆印卓有成效的青年印人目前有不少,在创作中多观摩一下他们的作品对自己在创作中如何往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注入时代的气息将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