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河戏,别名大戏、土戏,老剧种艺龄最长者之一。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是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传统剧目主要有甘竹大路背刘家班的《长城记》(三夜连台本)、甘竹赤溪曾家班的《孟姜女万里寻夫》(二夜连台本),其剧情都是演唱孟姜女的故事,因此俗称该戏为)“孟戏”。
历史渊源
广昌盱河戏源远流长。创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历经近六百年延续至今,为全国众多古老剧种艺龄最长者之一。清末民初,地方戏逐渐衰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高腔濒临失传绝境,只在甘竹保留了曾、刘两家孟戏班。少数弹腔班社也气息奄奄、名存实亡。1956年广昌县成立了专业剧团。1961年该团在演出弹腔戏的同时,着手对高腔进行抢救,组织专业音乐工作者对《孟戏》记谱录音,组织戏剧工作者对《孟戏》的源流沿革及戏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1962年广昌县召开了戏曲工作会议,集中全县民间老艺人讨论广昌地方戏。甘竹老艺人排演《孟戏》,专业剧团派人继承学习。
1981年4月,经省文化厅批准,广昌地方戏正式定名为“旴河戏”,原县采茶剧团改为“旦河戏剧团”,为演唱旴河戏的唯一专业剧团。1984年,省戏曲研究所摄制了在老艺人指导下、原貌演出的传统代表剧目《长城记》(刘家三夜连台本)的录像磁带。该磁带已存入国家艺术之一——海盐腔,广昌旴河戏《长城记》被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表演唱腔
旴河戏的音乐属多声腔休系,以唱高腔为主,结合唱昆腔、弹腔(皮黄)、还吸收了极少量的民歌小调。旦河戏高腔,曲调苍健激越,典雅醇丽,悠扬清雅,悦耳动听。据考证,旴河戏高腔还保留了明朝"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的遗音。
盱河戏的表演炽热、豪放,显露出傩舞的遗风。由于长期作为宗族性的演出,因而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凝重的表演程式和群体场面,且因戏各异、均有名目。主要招式有起霸、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枪对打等盱河戏中操兵演阵的几个群体场面。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炽烈而规范,均极矫健利索,洗炼规整。这一场面,舞蹈风味特强,大异于厮杀搏斗的喧嚣气氛和强锣重鼓的紧张节奏。
广昌旴河戏,作为百花园中的艺术奇葩,散发着泥土的芬香,有着无限美好的前景。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