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融的成名之路:竟然搭进去了自己大哥的一条命

2020-07-22新闻8

孔融年少早慧,《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孔融四岁让梨于长兄的故事,实际上这件事在当时并不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件事。《三国志》和《后汉书》实际上详细记载的却是孔融十岁的时候的故事。

要知道要出名这事,正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在东汉朝代出名两大核心要素,第一是家庭背景,也就是家世,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这种家庭背景,比起后来的袁绍的四世三公要差上许多,但是也是世家名门了。第二当然是当世大佬的夸奖和力捧。如果我们从后来的故事来看,孔融本人其实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今天讲一讲孔融真正赖以成名的两件大事。

孔融十岁的时候曾经拜访了当世的士林领袖之一:李膺(字元礼),李膺的祖父李修做过太尉,父亲李益做过赵国的国相【1】,他自己做过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司隶校尉,河南尹等文武要职,更重要的是他还位列党人“八俊”【2】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受到当时太学生乃至天下读书人的敬重。而如此的大佬,家里自然的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相反,人人都以能进李膺家门,做他的座上客为荣。这种情况下的李膺也是不胜其烦,于是对自己家的门房下了命令:不是当时英杰,不是与我家有通家之好的家人子孙的人都不能入门。

孔融清楚了李膺的规矩之后,自称与自家人和李膺有通家之好,大摇大摆的进了李家门。李膺当时正在举办宴会,在座位上好奇问道:“我与童子家的祖父辈有交情往来吗”?孔融却是不慌不忙回应说:“我家祖上孔子与贵家先祖老子,曾经以师友相称往来,所以我家和贵家实是有累世所传的通家之好”。此话一出,宴会人人为之称奇,另一位知名大佬:张俭(字元杰)给出了评价:异童子也。张俭身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八及”之首,和李膺齐名的人物,他的一句评价也是相当有分量的。太中大夫陈炜随后到场,听了孔融出风头得事情之后,来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了”。孔融立刻回敬:“那如足下所说的,足下小时候一定很聪明”。此话一出,陈炜竟无言以对,一时间宴会之中也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李膺笑道:“这小子长大必成大器”。

一场宴会之中,得到了两位大佬的评价,孔融的身价应声而起,要知道曾经给二十岁的曹操那句经典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素来以知人识人,而闻名于世上的许邵在这两位大佬面前此时都属于小字辈呢。这两句评价就让孔融走上了成名之路,除了十三岁时碰上丧父之痛之外,少年孔融的天才之路还是顺风顺水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历史大潮滔滔而至了,第一,第二次党锢之祸接踵而来了。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宦官,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桓帝不悦。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独自上书,以汉初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追劾湖阳公主的例子,为受罚的官员们辩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们,虽不敢加害名臣陈蕃,但对其他人则大加报复。

汉桓帝本来是皇室的远支,本人年轻时候受制于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这词就是因为梁冀而出)十几年,他是靠宦官之首曹腾(即曹操的祖父)和梁冀的支持才登上皇位,又是宦官帮忙才成功灭了梁冀的,他历来就是亲近宦官而忌惮朝廷大臣,现在李膺,窦武、刘淑、陈蕃等人一边公开结党,一边还要搞什么“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的称号,左右天下的读书人的影响力和舆论,自然触怒了他,因为宦官是他的家奴鹰犬,宦官权利来自皇权,在汉桓帝眼中,这场斗争就是皇权集团和党人集团的斗争。在他的明里暗里的支持之下,所有党人统统下台,并且终身罢黜,禁锢出仕。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这次权利斗争以宦官的大获全胜告终。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汉灵帝即位,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窦武因身为皇太后父亲而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两人与司徒胡广一起掌握朝政。李膺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党人集团的势力空前大涨,宦官管霸、苏康等纷纷被处死,宦官们被逼上绝路,决心拼死一搏。宦官们先是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同时追捕窦武、陈蕃等。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另一边的窦武逃入步兵营起兵对抗,而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 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这下子宦官集团大占上风了,汉桓帝还在时候,党人禁锢归禁锢,罢官归罢官,是不轻易对党人大开杀戒的,但是现在的汉灵帝不过十四岁,宦官们大权在握,为了清除后患,于是大开杀戒。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此前曾得罪宦官侯览的张俭四处流亡,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典故就是出自于此),每户人家即便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也愿意收留他,张俭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逃亡塞外。

张俭在这种背景之下,这一路向北逃,恰好半路就经过了孔融的家乡鲁国,他与孔融的大哥孔褒相识,直接就投奔孔褒,而孔褒却刚好不在家,张俭见到此时孔家只有孔融这个李膺宴会上见过的十六岁少年,一时间也是犹豫不前,孔融慷慨激昂道:“大哥如今在外,这事难道我还做不了主吗?”当天就留下了张俭,等孔褒回来了,自然也是无话可说了。然而张俭实在太招侯览的恨了,鲁国国相早早就接了侯览的海捕文书,孔褒一回来,立刻就来孔融家抓人,张俭是跑了。可是孔褒孔融两兄弟都被捕了,到了审讯的时候,孔融道:“收留张俭是我,应当杀我”。孔褒道:“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跟我弟弟没关系,应当杀我”。两兄弟争相认罪求死,以求保存自己的兄弟 ,不管是县令还是鲁国国相都无法决定应该杀谁,于是上报中枢,中枢诏书下令以孔褒为家中长子,直接以包庇罪杀了他。【3】

由于年少让梨,孔融在青少年时期,先有李膺,张俭两位士林领袖的称赞和赏识,后来又出了不光兄弟保护了士林领袖张俭,而且事后兄弟争相认罪求死,以求保存自己的兄弟的事情。人人都知道孔融慷慨敢死,而有节气。在东汉朝这个以孝行和义气为天下先的时代,这种事和人实在是太过震撼他人了,孔融终于名声大振,年纪轻轻成了中原的知名人士。《三国志.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评价此时的孔融:融由是名震远近,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融持论经理不及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融不是以学问见称,而是以自己的年轻的名声而成为了当时后进的第一人。可以说,孔融的成名之路可以说有一半得归功于自己大哥,是孔褒的一条命换来了他的天大名声,这个名声大到当护身符用,还不是一次性的。后来 孔融讽刺董卓,董卓都忍住杀人的心,只是把他打发到北海国当国相。当国相的时候被十几万的黄巾军围攻,他派太史慈找刘备求救兵,刘备都惊呼:“原来孔北海(孔融是北海国相 )也知道我刘备啊?”,于是一路跑来为他解围。连曹操都因为他的名声而几次三番对他宽大处理,前后忍了三次,实在是后来忍不住了,终于算了总账,这才杀他了事。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1】东汉朝是郡国并行制,地方上有封王,如果有赵王,那称之为赵国。赵王等诸侯王并没有实权,实权在国相手中。地方没有封王,那就是郡,实权是在郡守手里,两者都是二千石的大员。比如东汉末年的陈王刘宠,因为刘宠和陈国国相骆俊都被袁术派人暗杀了,所以后来的曹操掌握的许昌朝廷便改陈国为陈郡。

【2】当时:党人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等外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

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

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党人在朝在野都有巨大的能量,有左右天下舆论的能力。

【3】孔融兄弟保护张俭的故事,《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不同,本文是按《三国志》的说法,按《后汉书》的记载,孔融是两兄弟和母亲都被捕了,三人都争相认罪求死。最后按照中枢旨意,还是长兄孔褒被杀了

#名著典籍#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