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的心脏健康吗?警惕心力衰竭的出现

2020-11-30新闻2

目前心衰发病率上升快速,平均每100个人中有1人患有心衰;约有5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约20%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力受限)和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0%。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对国内1071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调查显示:

1980、1990、2000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5.4%、12.3%和6.2%,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心脏性猝死(13%)(见图1)。

图1.国内1071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心衰的诊断和评估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

首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电图明确是否存在心衰,再进一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最后,还需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及合并症(见图2)【4】。

全面准确的诊断是心衰患者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图2.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流程

2020年2月多位专家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以及临床研究,对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心衰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总结,并形成了《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心衰的预防、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这些标志物按照病理生理学机制分类如下。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与心衰的病程进展有很大相关性,两者均为特异性的心肌肌钙蛋白(cTn)。

尽管很多心衰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但是,TnI/TnT的动态变化仍然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体现,在无冠心病的患者中,这些提示作用更为显著。

钠尿肽是反映心肌容量负荷最经典的标志物,反映室壁压力变化情况。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末端前体BNP(NT-proBNP)。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长于BNP,此外,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治疗期间,监测疗效。

近些年来,已被证明与心衰病程显著相关的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经典炎症因子。

这些炎症标志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新发心衰事件,其中IL-6的预测作用最强。此外,一些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如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肿瘤生成抑制因子2(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等均与心衰病程有显著相关性。

心肌重构可以通过检测分泌到血液中的细胞外间质的表达量和活性来反映,这些分泌物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剂。近年来,MMP在评估心肌重构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MMP及其抑制剂的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比值被认为与心肌重构的进程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对心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血清中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能够反映心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能够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

无论是否存在症状,心衰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并随着病情的进展进一步升高。然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测量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限制了其作为心衰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微小RNA和其他非编码RNA在心衰的调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清中较为稳定,也可以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

国赛kemilo化学发光测定仪可以检测NT-proBNP,用于对心衰的筛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估,还可以检测cTnI反映心肌损伤情况和预后,以及检测IL-6等炎症因子帮助对新发心衰事件的预测。 仪器采用单人份试剂条,无液路无交叉污染,可使用全血、血清、血浆样本,17分钟同时可出6个结果,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Mosterd A,Hoes AW.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heartfailure[J].Heart.2007.93(9):1137-1146.

2.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50-454.

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7.

5.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43(02):130-141.

6.国赛:www.goldsite.com.cn

#心脑血管#心衰#心力衰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