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912年,清废帝溥仪宣布退位。为追求这样一个结果,很多家族已经等了几辈子,甚至许多人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11年等不及的人们甚至自己操起了家伙,发动了双十起义。实际上,双十起义之后的清朝,已经灭亡了。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等一年,等来这个《清帝退位诏书》呢?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诏书》还有什么用?你看下内容,就懂了。大概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时候清废帝溥仪年仅6岁,所以招数其实是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代替他下发的,从溥仪后来的情况看,他自己多半是不愿意退位的。与此同时,作为交换,袁世凯给了清朝及它的集团以各种优厚待遇。
那么,这样一个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抛弃的朝代,其皇帝的诏书还有什么价值呢?袁世凯又为什么把溥仪的这道诏书看得如此之重呢?直接带着北洋军队冲进皇宫,将他们赶出来,把他们的财产剥夺,不是更有利于后来民国的发展吗?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引起了当时民国的先天不足。我们来看《清帝退位诏书》的三层意思吧!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第一层意思:从名义上宣布清朝的结束,从此一切清朝复辟运动为非法。诏书的实际起草人是实业家张謇,他当时任职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这诏书的用词倒是为溥仪留了不少颜面的,称他是“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实际上这是跟公义没啥关系,主要还是“兆民之好恶”作用太大了。
那么,这一层对于袁世凯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当时天下其实被两方势力所掌握,一方是以孙中山为主的人,另一方面则是袁世凯为主的军阀集团,清朝本身在军事上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在政治上则还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孙中山和袁世凯双方争执不下,尤其是孙中山演说能力极强,很多地方军阀都站在了他的一边。
袁世凯想要“窃取”革命果实,就必须证明自己比孙中山的功劳更大,更加具有合法性和正义性。而他当时手中最好的合法性就是自己推翻清朝,吊民伐罪。但是又不能完全暴力推进,因为北洋军阀实力有限,不能全部耗在跟清朝遗老遗少的战争当中去,所以最好就是清朝皇帝自己下一个退位诏书,承认退位,并承认袁世凯所主持的民国。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袁世凯用来交换清帝退位的代价。比如,对清朝皇室的优厚待遇,对清朝皇帝培养的集团的优厚待遇。这些东西很明显是不利于后来的民国的统治的,是清朝皇帝给袁世凯下的“套”,但是袁世凯不得不接受,他需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权力,然后凭借着他手中的权力和武力,到时候一切皆可打破。
按照诏书设定好的程序,民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像古中国那样的以皇帝为首领的大统一集权国家——因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也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因为清朝的皇室、皇帝都还在,但又不是君主立宪制,同时他们还拥有不小的财产和势力,使得袁世凯难以彻底放开手脚。
而实际上,袁世凯这些给清朝皇室的优厚待遇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甚至有人直接骂他是清朝的包衣。而袁世凯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寿命那么短,还没有来得及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就死掉了,这些优厚待遇后面是冯玉祥打进溥仪的住所,武力才解除了这些条件。再看退位诏书的第三层意思: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这层意思也是最想要的,总的来说就是清朝皇帝命令自己的官员听从袁世凯的命令,从此不能违背袁世凯的意愿。同时也是宣布袁世凯所主导的民国才是清朝唯一合法的继承者,这也是袁世凯最想看到的,有了这样一条诏书,孙中山等人就没有办法跟他争夺天下的权力了。
怪不得溥仪都退位了,袁世凯还对他这道《清帝退位诏书》念念不忘,因为这道诏书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清朝还有多大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