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多喜以成败论英雄。
正如:邓艾胜,人多颂;姜维败,人多损;诸葛亮北伐无功,人言其一生太过谨慎;姜维计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险。
尤其对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贬损者甚众,认为此谋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
从结果看,似乎魏延、王平执行的“分固守险”极为稳妥,实则只是弱势方的被动防御。
如此,蜀汉又岂能冲出益州的山险“牢笼”,根本无法实现北伐上的实质性突破,依旧还是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克服中原的梦想也只能成为永远的泡沫。
一:敛兵聚谷—两代北伐的智慧结晶
无论是诸葛亮也好,还是继承遗志的姜维也罢,又岂能不知魏、蜀之间实力差距悬殊,但他们走得是同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袭之路,而非常规的“待天下有变”再行北伐的被动式之路。
谁都知道,顺潮流而为易,逆潮流而上难。
因此,从姜维坚守的信念上,便早已注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
因为,以曹魏庞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数,如果比拼实力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弱势地位只会越来越弱。例如:当时曹魏人口约为1300万,土地面积约为397万平方公里;蜀汉人口约为400万,土地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
很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曹魏的国力恢复已是蜀汉的3倍多,累年叠加下来,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悬殊。
诸葛亮、姜维尽皆主张北伐以弱蜀伐强魏,其实就是在阻延曹魏的国力恢复,以此来延缓两国实力的不断拉大。
所以,蜀汉北伐最多只是让蜀汉的国运提前结束几年而已,但并不能改变被灭亡的命运。因为,以弱伐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之举。
那么,姜维为何还要执意继承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呢?
原因很简单,一味死守,越来越弱的蜀汉,亡国的命运已经注定。然而,只有北伐才有改变这一命运的一线生机。
对于这一线生机,是抓住还是放弃,决定权便握在了国家的掌权者手中。显然,蜀汉朝中文武多支持休养生息。例如: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继任者。
但是,这些支持休养生息的朝廷官员真是为国家发展考虑吗?
显然并非如此,从邓艾偷渡阴平抵江油,再经绵竹到雒县,朝中享受高官厚禄的所有官员,竟然团结到“心意相通”集体支持投降。
可见,蜀汉朝堂的这些官员大都是些尸位素餐的货色,可能都抱着少点工作麻烦的思想吧,谁又会喜欢打仗呢?
因此,对于姜维北伐是否“穷兵黩武”暂且不讲,仅以“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工作作风来看,绝对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国家好干部。
俗话讲:“忙得忙,干得忙,闲得常常提意见。”
据《三国志》记载,自公元238年至262年之间,姜维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因一直未能实现北伐的战略推进目标,而遭到朝中诸多官员非议,就连廖化也曾劝说:“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也就是说,从朝堂到麾下,均对北伐的意义提出了质疑。
面对如此压力,姜维通过对两代北伐的研究,从而提出了“敛兵聚谷”的策略。既能平复朝堂上下反对北伐的声音,又符合自己的行事风格,关键是极有可能一举重创曹魏的主力大军,实现蜀汉冲出“牢笼”的北伐梦想。
二:敛兵聚谷—华丽转身的最后契机
那么,“敛兵聚谷”之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与魏延的“分固守险”策略相比又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呢?
01 敛兵聚谷:
当探听到敌军进攻汉中时,收缩各处驻防兵力,并将百姓撤往后方,屯积粮草、聚集兵力于汉、乐、阳安等城关,坚壁清野,以阻来犯之敌。
同时,以蜀汉山地战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游击于敌军的千里转动粮草线,进而造成敌军粮草不继,兵士疲乏。
待敌退兵之时,各城主力进行追剿,游击部队于路途各险道多设障碍进行层层拦截阻击。此时,便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极有可能全歼进犯之敌。
然后,以得胜之师出后陇右和歧山一带,在曹魏主力尽皆丧失的情况下,绝对可以轻松突破陇右和歧山一线的曹魏防线,从而一举占据曹魏的关中,然后克复中原,一统天下的梦想也将不再只是梦想。
02 分固守险:
以重兵坚守各处险要,以阻来犯之敌。魏延、王平皆用此策确保了蜀国屏障汉中数十年的安全。
03 敛兵聚谷”与“分固守险”的优势分析:
很显然,“分固守险”只能起到被动防御的作用,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主动权都在敌人的手中,从本质上很难改变蜀国的处境,但却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稳”;
而“敛兵聚谷”却是“诱敌深入”与“关门打狗”融合下的御敌新策,有将来犯之敌一网打的可能,从而一举扭转蜀汉被困益州偏安一隅的尴尬处境。
但也有个极大的风险,汉、东、阳安等重要城关若有不测,则一切成空,而且还会失去蜀汉的国门汉中。
可以说,“敛兵聚谷”是刘备建立蜀国以来的唯一一次华丽逆转的天赐契机。舍此,蜀汉的命运也只是迟亡早亡几年而已。
三:敛兵聚谷—惨遭小人屠刀,胎死腹中
正所谓:风险有多大,机遇就有多大。遗憾的是,姜维喝下了“敛兵聚谷” 的风险苦酒,而蜀汉失去的则是一次扭转乾坤的天赐契机。
那么,“敛兵聚谷”策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遇到了“三个小人”,直接让千年难遇的“敛兵聚谷”良策胎死腹中。
姜维为何会到“沓中屯田”避祸,不就是遭到宦官黄皓和右大将军阎宇两个小人陷害的吗?
姜维去沓中前,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将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处都建置防御工事。可以说,当时“敛兵聚谷”的防御部署基本达到了万无一失的程度。
然而,从沓中到汉中,最近经313省道、十天高速也有393.8公里。显然,身处沓中的姜维已经失去了对前线危局处理的先机,从而才造成蜀汉防御的处处被动。
同时,针对钟会关中治兵,姜维曾上会刘禅应当调兵遣将以防魏国兴兵。
可恨,黄皓竟以“神婆”之言欺骗刘禅,言魏国不会兴兵。关键是刘禅竟然信以为真,不予理睬,无形中在“敛兵聚谷” 防线上又砍了一刀。
第三个小人则是临战投降的蒋舒。蒋舒原为武兴督,因为不称职,这才被朝廷贬到汉中辅助关中都督傅佥防御阳安关口。
当时,钟会率领伐蜀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克,随写信诱劝汉城守将蒋斌(蒋琬之子)投降,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随生退军之意。关键时刻,阳安关副将蒋舒竟然开关投降,钟会“大得库藏积谷”。
自此,“敛兵聚谷” 防线被破,也就预示着“敛兵聚谷”谋画的夭折。
所以,姜维“敛兵聚谷”的布防没有问题,用人更没问题,主要问题明显出在朝廷身上。如果,姜维有诸葛亮的权威,此计绝对会出现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四:敛兵聚谷—冲锋路上的一颗流星
从姜维十一次北伐,到“敛兵聚谷”之谋,再到“假意投降”,一生的足迹都留在了冲锋的路上,几乎很少有防御,基本上都在进攻。
如果说“敛兵聚谷”之谋是冲锋路上的一颗流星,那么“假意投降”就是流星划过留下的璀璨光华。
算就“敛兵聚谷”之谋已败,刘禅投降邓艾,但姜维冲锋进攻的执着信念依旧没有改变,更没有投降以求富贵的念头,而是实施“假意投降”之计。
姜维欲说动敌军主将钟会反叛,而他再杀敌军主将,如此重新夺回蜀国则不难也。
公元346年,东晋恒温灭亡后汉政权后,其部将孙盛在宫廷密档中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而使姜维“假意投降”之谋,大白于天下。
结果,姜维以一个降将的身份竟然说动敌军主将钟会反叛,而且得到了钟会欲拨5万大将相托大事的信任。
可惜,如此一件惊天谋划,却因钟会心念同僚之谊,没有斩杀关押的魏国领兵诸将,最终反被斩杀,而姜维也因此挥剑而亡,妻子儿女一并受到牵连被杀。
或许,姜维在战术上不一定能胜过邓艾,但他的“敛兵聚谷”奇谋绝对称得上拍案叫绝的一次战略布局,再结合“假意投降”之谋,姜维绝对是一位历史罕见的战略大师。
虽说姜维“敛兵聚谷”、“假意投降”之策有“弄险”之嫌,但若不如此蜀汉又岂能有扭转乾坤之机。
来源:祥子 三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