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蜀国的最大功臣,大概没有人不会想到诸葛亮。但如果说他是蜀国的罪臣,大概就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说功臣的理由当然大家都能找出,比如他为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可以说他是蜀国的总设计师。而且他既做军师,又做丞相,把蜀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他既致力于管理蜀国,又东征西讨,为蜀国的建立和政权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遍寻蜀国上下,包括刘备和关、张谁也没有他的功劳大。
说诸葛亮是蜀国的罪臣,有如下两个个理由:
其一,他把蜀国后主刘禅培养成了傻瓜。人们都知道,刘禅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但是刘禅的无能不是天生的,而是诸葛亮造成的。何以言之?因为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之后,他可以说是拼尽全力“辅佐”后主,生怕有什么闪失,而对不住先帝刘备。这种愿望当然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诸葛亮太尽力了,尽力到什么事都替刘禅想到做到,刘禅这个皇上基本上就成了摆设。诸葛亮这样做,当然并没有篡权夺位的嫌疑,关键是他什么事都替刘禅做了,刘禅也就没有了历练的机会,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皇帝的,皇帝也需要锻炼,但是诸葛亮以勤政报答刘备,客观上剥夺了刘禅的锻炼机会。刘禅之成为庸主,诸葛亮难辞其咎。
其二诸葛亮把蜀国的文官武将都变成了傻瓜。诸葛亮太能干了,他不光把皇上的事情给代办了,连手下的文武百官的事情也给代办了。《三国演义》中写他让手下做事,总喜欢弄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妙计,连打开锦囊的时间地点都事先给手下安排好,连委派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做事,他也授以锦囊。这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诸葛亮确实太能操心了,他确实做了很多手下该做的事。
人们都知道马谡的故事。马谡原是诸葛亮的参军,经常跟诸葛亮谈论军事,当然他的实战经验很少。马谡因为不听诸葛亮的安排,丢失街亭,致使整个北伐失败。其实马谡的失败,诸葛亮也有责任,因为诸葛亮太英明了,他哪儿用得着马谡这个参谋啊。马谡在诸葛亮这棵大树下,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一旦派到前线,他就会暴露出自己的无能。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政事无巨细咸于亮。”而“事无巨细”这个成语也正产生于此。好一个“事无巨细”,可以说概况得太准确了。在军中,他不仅要调兵遣将,指挥千军万马,连后勤补给他也要过问。而他的过问,不是一般的问一下,而是连一下些作战物质的大小规格都要设计好。他还发明了诸葛亮连弩,据说这种弓弩能够连续发射十只箭,大大提高了射箭的效率。他还发明木牛流马,用于在艰险的蜀道上运输粮草。但是做这些工作都需要花费精力,他哪有那么多精力!再说了,这些事,他都代办了,手下的人也就不用做事了。
所以后来在跟司马懿对阵的时候,司马懿面对蜀国派来的使者,只问了诸葛亮的起居饮食,使者照实回答说,丞相晚睡早起,早餐吃得很少,连惩打士兵军棍这样的小事他都要过问。司马懿据此判断说:“亮将死矣!”
可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但他却让很多文官武将闲死。闲死倒是小事,关键是这些人没有锻炼的机会。所以到了后期,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当然蜀国缺少武将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诸葛亮不注重培养武将,至少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要知道,古代的将领不光能打,还要会智谋。智谋都出自诸葛亮,将领们还用动脑子吗?
诸葛亮智慧太高了,但他却把蜀国上下都变成了弱智。所以他死后不久,蜀国就被魏国灭掉了。
来源:土老帽 史事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