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脾胃论》
j今天,我给你说一张有意思的医案故事,以及一张用于补脾降血压的小方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9岁,女性。什么毛病呢?就是高血压,整整四年。
十年来,此人一直用药控制,效果时好时坏。只要一停药,血压立刻反弹。
有这么一次,该患因为工作劳碌,不慎感冒。感冒痊愈以后,整个人就出现了头晕、气短、乏力、困倦、嗜睡等现象。更要命的是,她的血压反弹了。
这一次,患者用了之前所有的降压药,无效。
等到就诊的时候,整个人气短懒言、伴随心悸心慌,而且体倦、嗜睡、多汗,脉象沉细而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而润。
当时,医者从辨证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的确属于气血、中气不足。
但是,患者有高血压。在这种情况下,应用补气的汤药,合适吗?
可是,如果不用健脾益气之剂,患者的问题,实实在在摆在那里,又该怎么解决?
最后,医者权衡再三,决定依从脉证特点,实行健脾益气之法。于是,书方一首,但见——
黄芪、太子参、淮山药、白术、莲子、炙升麻,当归,五味,陈皮,甘草,大枣。每日一剂,煎服。
与此同时,降压药停用。
结果,患者三剂药服下去以后,气虚的诸多感受有明显缓解,而且血压降至正常。再用6剂,诸证悉除。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用补中益气的办法,可以很好地降低血压?
这则医案故事,记载于《长江医话》。医者曾经对此进行了分析,主要言及中气不足,一身气机紊乱。现在,我想用我的思路,给您解析一下。
我们身体里的血,必须要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滋养作用。对不对?
运送血液的能量是什么?中医语境下的理解,就是气。气为血之帅。气帅血行。有了气的推动,血液才能如常运行。
气,从哪来?答案是我们的脾胃。脾胃,是气之化源。脾胃不足,即中气不足,我们一身的气就亏虚,就难以推动血液运行。
但是,血液运行再无力,也要满足身体主要脏器的供应需求啊。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人体会本能地利用一切手段,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
怎么弥补?你看,气虚的人,是不是多懒言、乏力、嗜睡、身体疲倦?这说明什么?人体的部分功能被削弱了。功能被削弱,意味着节省了一部分气血。被省下来的那部分气,就用来保证身体重要脏器对血的基本需求。为了确保基本需求被百分之百地满足,所以身体会自动加大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这个时候,血压测出来,就有可能是高的。也就是说,我知道你快不行了,所以我就拼尽全力,帮你维持好的状态,哪怕是用力过猛,我也要让你万无一失。
比如说前面医案故事里这个女子,她的舌脉,全身表现,无不提示我们中气虚弱。因为气虚,所以身体将所有可用的气,全力用于推动血液运行,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功能正常开展。所以,这个时候,血压不是偏低的,反而是偏高的。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简单的办法,就是补中益气,改善人体气虚的局面。如果气足了,身体就用不着节省一部分气,全力供应于重要脏腑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既然身体各处都有饭吃了,我也就用不着特殊关照你了。如此一来,血压肯定会慢慢下降、恢复正常的。
所以说,上文医者用了补中益气的办法。其空中,黄芪、太子参用于补脾肺之气,山药、白术、莲子健脾益气。升麻提升中气。当归养血,使得所补之气有所依附。陈皮行气,使得补而不滞。五味子收涩敛汗,使得气不外泄。甘草大枣健脾,固护气血生化之源。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这种中气不足而血压偏高的人,我还真就遇上过。曾经有一家医院的行政工作人员找我。她个子很高, 女性,自述平时乏力、倦怠、懒言,但是血压还偏高。仔细查看,发现脉细弱、舌淡。后来,就是用补中益气之法,身体整体状态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血压也恢复正常了。
当然,以上我对气虚所致高血压的解读,是一家之言,并非完全正确。我希望读者朋友,能从我的文字中得到启发,给出更加合理、贴切的解读。有问题,大家一起切磋,这是一件好事儿。
同时,我也希望,平时受血压偏高困扰的人,要适当考虑是不是中气不足所致。这是一个思路,我们得知道。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经过严格辨证,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利用补中益气的办法降血压,这是剑走偏锋的一招,在中医内科学里面也算冷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是危险的。辨证要点,我在前面案例中医已经明述,这里就不提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