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宋朝第十三个皇帝,宁宗庆天子赵扩于“庆元“元年间(1195年)铸有一大钱-“庆元通宝”背文“勑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
宁宗在位30年,改元4次,划分为庆元六、嘉泰四、开禧三、嘉定十七,宁宗所铸大钱均较珍稀。
泉文“庆元通宝”,宋体楷书直读,字体苍劲,美仑美奂,成为后世美术宋体字之鼻祖。背文“勑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
共14字,为历代古钱背文最多者。
“勑”是“敕chì”的异体字,特指皇帝诏书命令,说明此大钱是宋宁宗皇帝下诏,于庆元元年夏季改铸,作为政府给予政绩突出的仕宦而特铸的流通古币,是官吏俸禄之外的食料钱。
据查,宋代的食料钱名目繁多。内外官有添支料钱;职事官有职钱,厨食钱;职纂修者有折食钱;在京厘务官有添支钱;无职田的选人使臣有茶汤钱等。在这众多开支的需要下,此大泉应运而生。这是宋代政府官员的专用钱币,是权力地位荣誉的象征,比素民百姓流通钱币高高在上,因此在参与流通中必定存在问题,此大泉逐步消亡,至今芳踪难觅。
“庆元通宝”背文“勑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背文14字,穿上为繁体的“敕”字,穿下为“五十料”,穿右为“庆元元年夏”,穿左为“改铸此号钱”,文字之多,宋钱中绝无仅有。
鄙人藏有两枚。一枚视为未流通的雕母样,一枚视为母钱。
一,雕母钱。径76.5mm,厚5.4mm,穿17.5mm,廓2.8mm,外缘6.3mm,字高1.5-1.8mm。重143克。制作细腻,表面鎏金。币文字体深峻如削,笔画清晰,毫无粘连。笔画肉身立面底部及地章可见刻痕。青铜质,传世佳品,钱文字间透骨硬锈层层。内穿经精修,外轮有整修痕,整体看来品相极好。估计是南宋时用失蜡法所铸精品!
二,铸母钱。径67mm,厚2.2mm,穿12.8mm,廓3.8mm,外缘4.8mm,字高0.5mm。重91克。
币文笔画像似刻成,刻刀所去之处的笔画线条上坑凹不直。但笔画清晰,毫无粘连,肉身平面的横纵修磨痕迹(线条)可见。其铸工细腻。地章平整,已形成壳状黑古漆透骨硬锈层包浆。红铜质,传世佳品。内穿经精修,外轮凸起,有整修痕,整体看来品相较好。
关于钱背文14字中的“五十料”之“料”字。坊间释意有异。有钱币“专家”称其为指“钱币用了50种材料”铸成所以珍贵,其实是一种误解。
查《钱汇》述:
“据宋史载,庆元元年铸当五钱,故疑前大钱为当五,然别无当三,今仍以前品当三,而当五未见。此五十料应系当五十者……鲍子年所藏”。
又有《古钱大辞典》载:
“鲍子年于咸丰元年得于西安,此钱出于甘肃”(指直径76.06毫米,重量113.2克,厚5.78毫米,穿口17.46毫米一枚银质品) 。庆元通宝小平钱重3.2克至3.8克,以最轻者50枚计,重约160克左右,五十料即当五十不无原理,若是真是当五十,铸量应该较多,为什么800余年仅见鲍氏珍藏一品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诠释:
“料”为“官俸以外的食料钱”;《辞源》曰:“料,数也”。“料钱,唐宋制,职官于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准予折钱,谓之料钱”。白居易《长庆集·咏所乐》诗云:“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
愚以为,这种解释比较贴切。
庆元通宝背文“勑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存世稀少,自然珍贵!
我查到当前互联网有此相似的钱币,如泉友“咏生藏泉”藏有一枚,沈阳柳冬青先生(藏有金、银二品)。其几何尺寸,重量,币文与本藏品相似度颇高,可为此币的互证。
我所展的两品均来源于东北一老藏友遗子。出路清楚,钱币的材质,品相,书体,铸工,历史包浆痕迹在哪里摆起的,真赝立等可辩。在珍稀古钱赝品充斥的当下,能获此两铭珍品,得益于老朽泉缘。
2020年11月27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