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缝实验真实 双缝干涉实验恐怖吗?恐怖在哪?

2020-07-22知识14

如果说双缝实验是真的,人类看到的万物未必是真实的样子,那你能证明看到双缝实验的光线是真实的样吗? 这个陈述的是事实,但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将其渲染得过于危言耸听了。楼主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在里搜“双缝试验”,其中“量子相干”分题描述的就是这个里所提及的现象,“量子退相干”就是指这种由于“观测”而导致的相干性消失的现象,即关于“主观的介入”与“量子退相干”的讨论。归根到底这个在最后所想表达的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单纯观察即可对客观世界造成直接作用这一论点。但是这个论点并不是新鲜话题,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由量子物理引发的相关辩论。这个辩论的主导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而对立方是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而爱因斯坦著名的论断“上帝不会掷骰子”也出自这场辩论。简单说来就是爱因斯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必然性的,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以是否被观察而改变,他也无法接受量子物理论的概率幅学说;而波尔认为正是人类的观察才造成了粒子性质的固定,在人类观察粒子前,粒子本身是作为可能性体存在的,它可能是任何方向任何形状,但是在人类观察它的那一瞬,粒子就以某种形态被固定下来而产生了“哦原来这个粒子就是这个形状”的假象。很多物理问题研究到最后都会变成哲学问题,毕竟人类不可能用自己所能够理解的东西去解释所有。双缝实验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简单的给我阐述一下? 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也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Claus J?nsson)创先地用双缝实验来检试电子的物理行为,他发现电子也会发生干涉现象。1974年,皮尔·梅利(Pier Merli),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的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在探测屏上,他也明确地观察到干涉现象。2002年9月,约恩松的双缝实验,被《Physics World》杂志的读者,选为最美丽的物理实验。扩展资料:在双缝实验里,不论是电子、中子或是任何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6531其它量子尺寸的粒子,粒子抵达探测屏的位置的概率分布具有高度的决定性。量子力学可以精确地预测粒子抵达探测屏任意位置的概率密度,可是,量子力学无法预测,在什么时刻,在探测屏的什么位置,会有一个粒子抵达。这无可争议的结果,是经过多次重复地实验而得到的。这结果给予了科学家极大的困惑,因为无法预测粒子的抵达位置,这意味着没有。双缝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很重要吗?为什么? 1.原始的双缝实验是什么?1807年,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蜡烛就相当于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在第二张纸上开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纵向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这是两百多年前的实验,17、18世纪主流物理界认为光是一种微粒,但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托马斯-杨做的这个实验无疑验证了光具有水波一样的波属性。杨氏双缝干涉实验2.杰弗里-泰勒的单光子双缝实验好吧,托马斯杨的这个实验出现后,按照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思维,关于光是什么的争论可以消停了:光是波,不是什么粒子。但是,如果人类的探索仅仅停留于此,这不过就像是普通的验证性实验。因为无论光是粒子,还是波,都还在我们的理性思考范围之内,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光是波”而惊掉下巴。声波、水波、红掌拨清波,好吧,见多了。真正让双缝实验开始迷惑世人的是托马斯-杨之后一百年的在校研究生,23岁的杰弗里-泰勒。那时候爱因斯坦已经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而杰弗里-泰勒恰恰是蓬蓬头爱因斯坦的信徒。有了“光粒子”。

#科普#双缝实验#科学#电子#量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