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之中看变化 变化背后看发展
北川:成渝经济圈崛起“产业羌城”
北川山东工业园外景
机场、新材料、公铁联运……如今,这些大城市常见的热门词成了一个西部民族山区县口中的高频词,让初进北川的人还以为走错了“片场”。
“片场”没有走错:6月29日,投资20亿元的北川第一所大学正式开学;7月17日,总投资56.61亿元3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11月7日,占地100余亩的北川史上最大的商贸城开建……随着一连串的“大事件”如期发生,在深度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深耕细作的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提前布局高质量发展,从五年前的“一区四园”,成长为如今的中国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山东产业园、通泉新材料产业园、永安智慧家居及物流产业园、擂鼓柳林(柯城-北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曲山应急产业园、永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一区七园”,在疫情影响下势头不仅没有“大幅回落”,而且“强势反弹”,新动能在羌城处处迸发。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一角
A产值五年翻两番 园区经济唱响北川“主角”
“我们这款防导电膜国内领先,很受欢迎。”在山东产业园,北川天讯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机器正给一卷卷纤维材料上浆。园区创新“五步工作法”提前开展了复产复工保障,天讯公司受疫情影响不大,一直保持了满产运转。
作为“5·12”特大地震后山东首批援川企业,近4年连续产值过亿的天讯公司,见证了经开区从北川经济的“配角”到“主角”的演变。
“好多年都境地尴尬。”四川北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蹇斌告诉记者,2015年,虽然经开区已新增了三个专业园区,但全年总产值只有11.6亿元,仅占当时北川GDP的四分之一多点。相对每年过亿的投入,1500余万的税收更让整个园区“阴云密布”。“感觉在全县抬不起头。”蹇斌说,虽然由于园区经济概念第一次走进北川、整个经开区处于起步阶段的客观因素,产值、税收贡献只能作为全县的“零头”却是不争的事实。
飞行训练基地的日常维护
加上一些引进企业因“水土不服”逐渐萎缩甚至破产,园区怎么办一度成为整个经开区乃至县委、县政府辗转纠结的难题。经过反复研究,北川对经开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清一批、转型一批、升级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园区迅速从“一区一园”扩容到“一区四园”再到如今的“一区七园”,产业结构也从二产为主到三产联动、突出高新。“用量变促质变,用质变带量变,力争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蹇斌说。
经过连续改革,2019年整个经开区产值翻了两番。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42.22亿元,不仅9个月赶上2019年全年产值,而且在全县的占比超过了74%,税收更是占到了全县的90%。园区经济真正成为了小康北川征程中的“主战场”。
北川飞鸿滑草场大门
B盘活闲置资产资源 园区企业搭上高质量“快车”
在位于北川山东产业园的晟氏(绵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内,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修缮一新,工人们正在安装两条功能食品口服液生产线和一条氨基酸原料生产线。这家企业是今年4月份新引进到北川的,一期计划投资2.6亿元。公司到来前,这片厂房已经闲置,原来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连续几年达不到“留园”标准已被出清,厂房也被经开区所属的国有公司三元公司赎回招徕“新凤凰”。
一墙之隔的北川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中羌药材深加工提取企业。它的到来不仅盘活了闲置厂房,还延伸了传统中羌药材产业链,让无数山区药农从中受益。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模式,坚持一企一策、分类处置的原则,支持企业通过租赁、转让、合作、重组、破产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产,重新激发闲置资产活力,让‘存量变增量,死水变活水’,达到盘活资产的实效。”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四川北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任文治介绍,通过“鲶鱼效应”,园区不仅出清再利用25万平方米的厂房,还新建了1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了一批有市场、有前景的成长型企业。
目前,四川北川经开区的规上企业已经由2015年的18家增加到50家,“仅今年就新入规了11家,不少企业还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上规。”任文治告诉记者,园区企业数量也由几十户增长到290余户。大批亿元企业乃至10亿级项目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也由以往的二产加工制造为主,变成了如今的通用航空、文化旅游、智慧家居、现代物流、新材料加工、现代农业、休闲商贸等多产联动的现代综合性园区。“‘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将园区打造成百亿级园区,真正撑起北川现代化发展的脊梁。”任文治说。
绵阳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C变招商为选商 羌城产业链深融成渝经济圈
河西片区是北川通航产业园,这里坐落着全省第三个获批的一类通航机场、北川通用机场,以及整个北川史上投资最大的通航项目、投资50亿元的泛美航空科技城。
北川通航产业园也是绵阳的十大专业园区之一。按照全市规划部署,北川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加快建成民族生态强县和西部通航产业高地。“这就倒逼我们必须精准招商、精准选商。”任文治说,园区按照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定位拟出了通用航空、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文创旅游、智慧家居等产业清单,“对不在清单内的、不符合绿色崛起理念的,都要说不。”
选好商只是个开始。北川还专门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北川三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面引入现代管理运行体制,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了大批重点项目如期推进。如省重点项目北川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泛美航空科技城的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已顺利开学,3000多学生在“龙碉凤堡”里过着安静的校园生活。
而永安智慧家居产业园则是北川承接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的一个生动例子,抢抓成都产业转移的机遇,从7家企业开始逐步扩大,今年9月底已经实现总产值8.94亿元。园区企业也主动成为成渝经济圈产业链上的一环。四川乐川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入园,积极开发长虹、TCL等品牌企业电子配套,今年产值实现了逆势增长7%以上。在九绵高速建筑工地,通泉新材料产业园的恒泰建材公司每天100余辆汽车循环往复支撑重点项目如期推进。位于曲山应急产业园的好山建材有限公司,每天1200吨高标准砂石骨料装上40辆集装箱通过40公里外的货运铁路,“公铁联运”送到天府机场项目工地。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北川收获了一份靓丽成绩单——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增速居全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比全省、全市高2个多百分点。
北川“双创谷”
D“候鸟”变“留鸟”“5公里产业圈”实现家门口奔康
这两天,在北川发展的浙江人叶建冰正在忙着“买地”。叶建冰说,3年前在北川投资建了一家主营市政工程、引水灌溉管道的公司,实现每年千万元的产值递增,正月初十,看到刚过年就来上门的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服务队来到公司定点解决问题,叶建冰坚定了留在北川发展的决心,“不走了,要成北川人。”
与叶建冰一样决定由租厂变建厂的还有沃姆斯科技公司。3年来,在园企共建下,沃姆斯公司产值连年递增,一举超过了母公司拿下美的、长虹的长期订单。“新场地已经谈好了,算下了再投入1600余万就够了。”公司副总经理江涛介绍,今年还有几百万的产品销往意大利、韩国、俄罗斯、伊朗等一带一路国家。
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候鸟”变成了“留鸟”,家门口的产业圈越来越大,也给众多的北川群众带来了福音。
48岁的杨正兵是曲山镇沙坝村人,受疫情影响他没再打算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留在了叶建冰的四川展塑科技有限公司,离自家的新房只有两三公里。杨正兵说,“公司培养我拿了叉车证成为技术工种,现在每月能挣到3800多元。效益长期这么好的话,我以后就不出去打工了。”
跟着乐川科技公司一起来到北川的袁勇,不仅成了新厂的车间主任,还相识了同厂的北川女孩,并结了婚成了家。“除了少量骨干,我们厂240多人95%都是本地人。”袁勇说。
四川北川经开区高度重视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先后建成“双创谷”“通航产业孵化器”和“应急产业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2万余平米,在孵企业124家,今年上半年新入孵企业35家。同时引进专家和人才100余人,不断加大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产业研究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培育优势。
“园区的壮大,让北川5公里产业圈、工作圈、生活圈正在成为现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瞿永安说,园区经济不仅直接解决了本地万余人的就业,还带动了丰富的农产品成商品,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让脱贫的北川进入小康,指日可待。(杨艳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檎/文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