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坝村有机茶基地(永安镇供图)
海外网11月30日电 今年9月,中国与欧盟签署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中欧农食品贸易将因此大大提升。在双方的互认产品清单里,贵州凤冈锌硒茶赫然在列。目前,作为“凤冈县第一个万亩茶叶基地村”的田坝村已实现人均茶园年产值1.8万元,而就在上世纪80年代,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田坝田大坵,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田坝汉,三年两载吃荞面”。
冬管中的茶树。 张婧妍 摄
“水路不通走旱路”
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雾气氤氲下的田坝茶园因为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清新的味道。层层叠叠的满目绿色之下,有几抹生动的彩色是群众在对茶园进行冬管:施肥、除草后让来年的茶长得更好。
田坝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周朝伦站在田边回忆,凤冈县没有重工业,而田坝缺水、多是旱地,种常规的水稻等农作物“根本不得行”,只能“水路不通走旱路”。
据悉,上世纪80年代的田坝村,缺水、多旱、树少、草疏,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农民主要靠国家发放的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但当地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土地罕见的同时含有微量元素锌和硒,并且土壤是适合茶叶这类喜酸作物生长的黄壤。
周朝伦补充称,种茶还有一种天然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遇到下冰雹,可以把受损的茶叶打掉,十天半个月又能长起新的来。而且下霜后,茶园进入冬管期,不用再产出。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2003年起,当地政府大力引导茶农,干部们也到村里开群众会,家家户户动员老百姓种茶;在种植形成规模后,再鼓励当地原有的两三家小型茶企发展。
村民开办的茶庄一角。张婧妍 摄
“大家共同努力来打造”
目前,田坝村茶园面积达28110亩,其中有机茶园18000多亩。周朝伦总结,“锌硒是自然赋予的,但有机是人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打造的”。
在“人均三亩茶”的规模基础上,田坝村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如何让茶叶产出进一步增值。“增值就要谈品质,有了品质才能占据市场,我们目前的主要定位就是有机产品”。
周朝伦乐观表示,“现在我们的茶园规模大了,老百姓都是自愿种茶了,用不着我们去动员;有了规模化茶园,必须有规范化,我们现在提档升级加强管理、重视产品品质了,保证有机品牌定位”。
具体的管理模式则是镇、村、组负责引导,当地企业、茶农进行配合,通过对投放、生产等流程的网格化管理,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比如目前茶园正处于冬管期,村民们在田里施的有机肥就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招标采购。
永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亚军介绍,田坝村里的合作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由田坝村牵头,服务整个辖区的茶叶生产;一种是农民自发成立的,几家农户牵头把周边的农户吸纳进合作社,“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对茶园的安全、质量进行统一管控。其中有的农户自己就办了茶企,合作社产出的茶叶也不愁销路。目前,仅田坝村就有83家茶企。
熊伟的妻子正在田里施肥。 张婧妍 摄
“现在的生活充满阳光”
43岁的田坝村群众熊伟正与妻子一起在地里给茶树施肥,他一边兴致昂扬地讲述现在的生活,一边手里仍在麻利地干着活。
“原来(生活)很辛苦啊,说起来都想掉泪,最后种了茶”,“(现在)收入还可以,以前一年才几百千把块,温饱都顾不了,现在就真的充满阳光了”。熊伟热情介绍,现在自己家每年收入十多万,住着两层小楼,还有一辆车。
茶产业不仅解决了田坝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还进一步让人们富了起来。周朝伦讲解道,整个田坝村常住人口是1万多人,一亩茶便可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用工高峰期还吸引到周边的居民前来工作,每天人均工资能达到200元以上。每年六个月的产茶期结束后,每亩地累计收入能达七千至一万元,收益能保障农户全年的生活;家里茶地多需要雇人的,每个月雇人的工资也能开到三千至五千元。
种植规模大了以后,当地农户还办起了加工厂。身边也有人办茶企的周朝伦爽朗地说道, “老百姓不愁茶叶卖不出去,现在是卖方市场了,农户还要看跟你加工厂关系好才卖给你了”。
由于农户在种茶中受益,周朝伦表示,现在的村里工作也比以前好做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说,我们这个产业选错了”。
此外,以茶区为载体,田坝村2019年还引入了茶海索道、玻璃吊桥等景观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景。杨亚军称,这又解决了当地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此前,田坝村“茶海之心”景区接待游客已突破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可以想见,田坝村这篇茶文章还将在阡陌间继续美妙地书写下去……(海外网 张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