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所有老年期痴呆患者,最后都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人照顾,而照顾的周到与否直接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多高,余生有多长。
长明寺巷社区地处杭州城站火车站附近,属于上城区小营街道。整个社区超过7000人的总人口中,超过1/5是老年人,而在这些老年人里,失智老人(失智程度轻重不等)有26人。
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大大小小的疾病随之而来,对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若是失智老人,他们的老年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26名失智老人中
女性有21人
乌仁,47岁,是长明寺巷社区唯一的一名助老员,一头利落短发,性格开朗,待人非常热情,年轻人爱叫她“乌大姐”,老人看到她都唤一声“小乌”。平时,乌大姐最常接触的就是社区里各家各户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闲暇时间则陪着说说家常、聊天解闷。
虽然是今年2月才调到长明寺巷社区,但半年多接触下来,尽职尽责的乌大姐对老人们的情况摸得很灵清。
根据乌大姐的统计,长明寺巷共有失智老人26人,年纪最大的101岁,最小的60岁。其中,100岁以上1人,90-100岁8人,80-89岁11人,70-79岁4人,60-69岁2人。根据性别来看,女性几乎占了大多数,共有21人,男性则为5人。
失智的原因,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中风、头部创伤、手术后遗症等,所有老人中,失智程度重或者较重的有14人,完全不能自理的则为5人。
长明寺巷社区地处杭州城站火车站附近,属于上城区小营街道。整个社区7000多人,超过1/5是老年人。 社区供图
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成常态
担心90岁老父亲忘记关水、关火
60多岁的女儿退休后在附近租了房
一天上门好几趟看情况
26位失智老人里,除了两位住进了养老院、三位被接到子女家中照料,剩下的都还住在社区内。而留在社区的失智老人,由子女照顾的占了大多数,个别由老伴或者其他家人照料、看护,偶尔会请护工上门。
“说到失智老人的照顾,基本就是两种情况:子女照顾或者护工。在我们社区,全职护工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是子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乌大姐说,社区里的失智老人基本集中在八九十岁的年龄段,一般来说,老伴想要照顾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任务就落到了子女的肩上。“老人家的子女又大多是60多岁、70多岁的,所以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可以说已经成了常态。”
楼爷爷(化名)今年90岁,是一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原本,爷爷的身体还不错,但最近几年断断续续生了大大小小几场毛病,腿脚不方便,耳朵也几乎听不见了。前两年,楼爷爷还确诊了老年期痴呆症,不过目前情况还算好,偶尔发病,容易忘事。
楼爷爷的家就在长明寺巷社区内某幢的一楼,乌大姐带着我上门拜访的时候门并没有关,只有前边一层纱门虚掩着。看到来人,一位60多岁的阿姨迎了上来。“这位是大伯的女儿,我一般都喊她楼大姐,大伯就这么一个孩子,她也特别孝顺,为了方便照顾爸爸,前几年退休之后特意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都过来,搞搞卫生做做饭。”听见乌大姐这么说,楼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其实楼大伯情况还好的,就是偶尔容易忘事情,不过有的事情忘了比较危险。”乌大姐说,就在前段时间,社区的同事路过附近单元楼,隐约闻到一股焦味,仔细循着味道找过去,发现正是从楼爷爷家里传出来的。赶紧跑过去又敲又喊,把爷爷喊来开了门,同事冲进厨房,看到煤气灶上点着火,锅子里的水早就干了,灶台也都被火燎黑了一大片。
“还有一次是我过来正好发现的,进门就听见滴滴答答的声音,后来发现是卫生间洗手台水龙头没关,整个卫生间地上都是水。”楼大姐说,就是因为怕父亲忘记关水关火,所以她每天都要过来好几趟,都检查过一遍才能放心。
楼大姐说,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不怎么出门,顶多就是天气好的时候自己陪着在小区里稍微走一走,晒晒太阳。楼爷爷每天生活也规律,早晨六七点起床,下午午睡一两个小时,晚上九点左右入睡,闲暇时间看看报纸。“一天三顿饭都挺规律的,基本上是我做好了带过来,有时候他也自己做点,都是蒸菜为主,方便做,也清淡,不然不好消化。”
聊天过程中,楼爷爷虽然听不清楚我们在谈论什么,却也安静坐在椅子上,时不时看看乌大姐,时不时看看女儿,又偶尔带点好奇的目光打量我,看到大家笑了,爷爷也会跟着笑。
“楼大伯人温和,脸上常带着笑,女儿又孝顺,每天过来,可以说是幸福的老人家,社区里不少老人都挺羡慕的。”乌大姐凑近我轻声说。
失智老人更加需要陪伴与关爱
乌大姐说,针对社区里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空巢、失智等特殊老人,社区基本上都保持着每周上门探望一到两次的频率,如果了解到个别老人家里正好有些情况,那么频率会更高些。“有时候老人看到你的那股高兴劲,好像你做了什么天大的事情一样,其实就是最普通地聊几句,偶尔逢年过节送点小礼物,中秋节带个月饼,端午节送几只粽子。”
当然,相比正常老年人,失智老人越发离不开人。乌大姐回忆,最开始跟他们接触的时候,因为陌生,也会显得比较防备,但是见的次数多了,再加上子女也基本会在边上,老人家有了点印象,对自己的态度也就熟络了起来。
“我们社区还会定期举办一些小活动,考虑到失智老人的特殊性,聚集起来会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有时候是做些简单小手工,有时候就是送点吃的,让老人参与参与,看到他们高兴了,我们也高兴。”
95岁的邓奶奶(化名)也是一位失智老人,但情况比楼爷爷严重一些。邓奶奶腿脚还不错,喜欢拄着一根拐杖到处走,光是最近半年,被附近的警务室或者派出所送回来就已经有两三回了。不过还好,邓奶奶平时都走得不太远,社区里的人大多也都认识她,偶尔会把她带到家门口。
“听同事说,以前有两次是真的慌,大妈过马路的时候不管不顾的,路中间的栏杆也去爬,热心路人拦下来找到了我们社区。”
“还有一次,大妈跑到社区来,非说要来领工资。我们一个个劝,‘大妈,你早就已经退休了呀’‘大妈,你还认不认识我们,我们这里是社区’……都没用,最后只好通知大妈的儿子把她接回家。”
邓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三儿一女,兄弟姐妹之间轮着班,每天都有人来照看。但是,毕竟也都有各自的家事要忙,没办法24小时待着。每当家里只剩自己一个人时,邓奶奶就会跑出门,逮到谁都爱说,“生这么多孩子有什么用,还不是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看都不来看我。”要是这时候远远看到儿子或者女儿骑着电动车来了,邓奶奶立刻就把自己的话抛之脑后,拄着拐杖就急急往孩子的方向去了,开心得不得了。
《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10月起实施
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实践探索
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杭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53%,全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叠加趋势明显。主城区老龄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较高,上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城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居全市前三,分别已达31.56%、29.78%、27.11%。
如果是几个子女轮流照顾,可能情况会好一些,但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或者是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可想而知生活上会有诸多不便。因此,老年人也需要来自社区、街道、城区等不同层面的支持及保障。
长明寺巷社区福利委员周慧霞介绍,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各城区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均有不同的措施与实践。拿长明寺巷社区所在的上城区来说,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以社区为基础实施单位,面向60岁以上符合独居、空巢、家庭困难、患有特殊疾病等情况的老年人,综合评定符合条件后,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服务人员主要是由第三方平台引进的,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定期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理发、帮忙跑腿买菜、提供照护等等。”周慧霞说,长明寺巷社区26位失智老人中,就有五六位被纳入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如果想申请这一项服务,可以先向社区申请,社区提交街道,再上报城区民政部门,综合各方面因素审核评定是否符合要求。
今年10月1日起,《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医疗卫生和护理服务,安全指导、紧急救援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条例》还明确规定居家养老服务还包括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使服务指向更清晰,也更具针对性。
据介绍,全市还将以《条例》实施为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实践探索和机制创新。
比如,进一步推动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质扩面,探索认知症照护服务,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全面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服务等,加快升级“互联网+养老”服务,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方便可及、安心舒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李俐
编辑 潘雷监制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