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解救被困村民
抢险人员疏通排水沟渠
①营救大巴乘客8月11日下午,彭州市濛阳派出所值班电话响起——由于暴雨导致道路积水,一辆大巴车因水深熄火困在了路上。两艘冲锋舟来回了五六次,值班民警成功将26名乘客和1名司机安然无恙地带回到了路边。③出动冲锋舟转移受困居民8月17日,14时45分,成都金堂历史第二大洪峰过境,超警戒水位6.0米,超保证水位3.71米,重现期为超50年一遇洪水。金堂县赵镇幸福村有居民被困,救援人员乘坐冲锋舟前往转移受困居民。②把老人背到安全区8月16日,一夜暴雨使距离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福顺堂养老院仅500米的友爱支渠,水位不断地上涨。农科村的值班干部、养老院工作人员和消防指战员一起,把院内110名、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一个一个背了出去,转移到了安全地区。
“8·11”“8·16”“8·30”,这几串数字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今年夏天——接连强降雨,使成都大部分地区投入到防汛作战当中。统计显示,今年汛期全市平均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5成,8月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均值偏多2.1倍,暴雨持续时间创我市历史之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提前部署、闻汛而动、科学应对,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最大程度降低了暴雨灾害损失,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市无一人因此伤亡。”回顾这场“硬核”战役的胜利,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早准备”和“快反应”正是题中之义。
早准备
坚持科学预测预警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这场汛期“大考”前,成都经科学预判,提前备战,在巡查排查、物资储备、重点点位防御等方面已“先下一城”。
“李家岩水库能否安全度汛,将影响下游怀远镇和元通镇3.8万名人民群众,容不得半点马虎。”水电七局李家岩水库工程项目部安全总监王建心上的那根弦时刻紧绷着。今年5月16日,水库围堰大坝这项防汛“主战线”的施工完成,才让他舒了口气。
围堰填筑至设计高程707米并具备挡水条件,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它和导流洞的修建,可以说是为工程实现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我们工作人员24小时的严密监控,今年的防汛战,我们打赢了。”直到入了秋,王建的心才彻底放下。
的确如此,防汛“备战”早就开始了。今年4月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防汛减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强调。针对今年雨情情况复杂、预报预测难度大等客观情况,成都坚持科学预测预警,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及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应急响应手册》,按照事故灾害等级,对应建立Ⅰ、Ⅱ、Ⅲ、Ⅳ级应急响应级别,规范应急响应流程。并通过加强会商研判,加强指挥调度,加密会商频次,提前采取了应对措施。
其中包括全面落实245座水库、1408个山洪危险区、194座下穿隧道各类责任人;公示各区(市)县防汛抗旱责任人和重要江河、水库、山洪危险区、下穿隧道责任人名单并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推进2019年市管河道水毁堤防修复;按照水库“五有”要求,指导各区(市)县开展水库全面检查,各区(市)县现场检查覆盖率100%,市级现场抽查水库覆盖率20%;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常态化抽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区(市)县值班值守情况,每周2次对视频会商系统进行联调测试,确保关键时间通联顺畅。
快反应
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抢险救援
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汛情就是命令。当一条条雨情、灾情的信息出现时,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了起来,化身为一个个“逆行”的身影,全力以赴,以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一楼还有人没?二楼以上的人有没有要撤离的?”“有有有,我妈70多岁了,需要帮忙!”听到这一信息,救援队伍的冲锋舟立即转向,一名队员纵身跳下,在齐胸的水中拖着冲锋舟向单元楼缓步前行,直至受困者门前,将他们一家救出。
这是发生在一线救援现场的一幕。8月16日,位于新都区石板滩街道的西江河片区河段水位超出历史警戒水位,河水倒灌导致沿线街道积水严重。该街道的东风佳苑农集小区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小区,积水最深达1.5米。由消防大队、香城救援、应急民兵和街道党员干部等组成的救援队火速赶往救援。在现场,他们橘红色的队服颇为耀眼。
在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消防指战员和友爱镇党员干部把福顺堂养老院110名、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一个一个背了出去;在崇州市道明镇协和社区,村民主动拿出自家的装载机进行紧急救援,不到半个小时,装载机等大型设备就将200余名被困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双流区九江街道石井社区,社区干部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挨家挨户排查受灾房屋里是否有被困群众……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连续的暴雨预警发布后,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响应、上下联动,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抢险,确保险情、灾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和控制,坚决落实“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精细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8·16”强降雨过程中,紧急调集12支市级抢险救援力量,出动冲锋舟、橡皮艇70余艘,着力应对沱江流域超标洪水;加强龙泉山、龙门山山区山洪灾害危险区排查巡查,果断组织群众转移,着力防范山洪灾害;在城区布设应急、公安、水务等应急力量,加强内涝积水点位应急抽排和现场管制,着力化解内涝灾害风险。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1万余人,全市无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在“8·11”“8·16”强降雨过程中,全市累计出动人员18万余人次,机具2万余台(套次),紧急处置60余座(次)下穿隧道、400余条(次)交通道路、1200余个(次)小区内涝积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数说
今年汛期,全市平均累计降雨量111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5成。降雨主要集中在8月,全市平均降雨量达695.1毫米,较常年均值偏多2.1倍,暴雨持续时间创我市历史之最。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龙泉驿区洪安大同达388.8毫米,为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第4大值。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新津区五津百溪堰达109.6毫米,为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第3大值。8月11日降雨过程,郫都区、双流区、蒲江县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8月16日降雨过程,都江堰市、金堂县、新都区、大邑县、龙泉驿区、温江区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受强降雨影响,全市15个区(市)县不同程度受灾,部分地区出现水利设施受损、农田被淹、城市积水等情况。尤其在“8·11”“8·16”“8·30”强降雨过程中,全市出现较为严重险情、灾情。据统计,汛期因灾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其中水利行业经济损失达12亿元。
入汛以来,全市累计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1万余人,无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累计排查防汛重点部位1.35万余处(次),发现整改防汛隐患1200余处。根据汛情发展趋势,市县两级累计启动防汛应急响应100余次。在“8·11”“8·16”强降雨过程中,全市累计出动人员18万余人次,机具2万余台(套次),紧急处置60余座(次)下穿隧道、400余条(次)交通道路、1200余个(次)小区内涝积水。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本报摄影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