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段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多次提到了“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了2035年远景目标,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11月26日,在无锡市举行的2020智算未来用户大会上,专家们形成这样共识: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为我国超算的转型升级、加速跨界应用、构建超算发展生态新格局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超算跨界融合,将催生出万亿级的经济规模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看来,我国超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基本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经济“主战场”的技术优势和格局。目前,超算整体的机器研制水平,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在过去10年里,由于“天河”和“神威”系列的研制,“天河2号”和“神威太湖之光”连续11次在全球拿了冠军。因此说,我国超算整体的硬件系统集成水平和实力,在国际上是毋庸置疑的。
张云泉告诉记者,过去,我国发展超算,完全受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限制。现在,由于我国超算硬件和系统研制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更是有不少超算产品已进入欧洲、美洲和中东市场。能够取得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在于我国一直是超前布局与研发。目前,我国正在加速研制E级超算。
张云泉认为,超算要全国产化,这是肯定会实现的目标。超算就像高铁一样,它的关键技术我们全部掌握,尤其是国产化之后,这个成本也会快速降低,价格也有优势,然后服务水平也会接着上来。可以预见,将来国际上也会有很多中国造的超算机器,包括研制都可能会被中国给垄断。尽管美国和日本不愿意接受,但这无法阻挡我国超算发展的步伐,并将在未来引领世界超算的发展。
张云泉介绍,国家新基建项目的全面布局和落地,带动了人工智能市场的大发展,也倒逼着超算从过去单一服务国家需求转向服务产业与经济。目前,超算已开始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创新,也就是正在出现的计算智能,将带动国民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今后,随着超算实现全部国产化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合,将会催生出万亿级的经济规模。发展计算智能,需靠“双重力量”解决短板
但在张云泉眼里,超算要真正发挥出特殊作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的支撑,亟待进一步发挥国家和社会“双重力量”,尽快解决目前仍存在的“短板”。其中,超算应用、商业模式和超算跨界应用人才缺乏等,就是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现在,各地建了那么多超算、智算等创新中心,到底怎么应用,对创新的直接贡献是什么,怎么收回运营的成本,怎么实现盈利等,这些都是必须首先考虑的。事实上,目前已建的一些创新中心,有的时候或有一段时间仍会空转,也就是说用的不足。”张云泉说。
“这是因为过去超算的投入,都是以政府投资与引导,市场基本上不参与。包括它的研发和应用,都是以政府来主导的,主要在于服务国家需求。但是,现在我们开始突破了,特别是由于商业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或参与超算、智算等创新中心建设。因此,政府要引导相关机构和企业注重创新商业模式。”张云泉说。
“当前发展计算智能,关键在于大数据、算法、算力三大要素。对于超算来说,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果没有突破的话,将会直接影响到超算的融合应用。”张云泉提出,“不能忽视算力基础设施,要定义智能计算的算力新标准。同时,要尽快解决超算跨界应用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今后,高校应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通过改造课程体系,加入人工智能+超算+云计算等这些基本知识,为国家培养计算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文中图片由过国忠摄)
编辑:宋慈(实习)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