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玉玦真的代表“决断”吗?(涨知识)

2020-11-30新闻32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余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

在此后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玉器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古人须臾不离、朝夕相伴的随身饰品,同时还在古代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元前207年,随着各地抗秦武装一路高歌攻占了秦都咸阳,秦帝国统治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翌年,当时同属抗秦联盟的项羽和刘邦,相约在咸阳城外的鸿门搞一次工作聚餐。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饭局——鸿门宴。

席间宾主谈笑风生、觥筹交错,气氛热烈而融洽。这可急坏了项羽的谋士范增。

原来项羽和范增事前商定,准备趁宴会之际杀掉刘邦,以除却心头大患。若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刘邦放虎归山的话可是大大地不妙!

于是范增席间频频举起手中的玉玦,数次示意项羽赶紧麻溜儿动手。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意思是:范增给项羽一个劲儿地使眼色,并数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示意快下决心动手,可项羽却始终犹豫不决,结果最终贻误了时机,让刘邦跑掉了。

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这次鸿门宴对秦末楚汉战争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是间接促成项羽日后败亡及刘邦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范增要用玉玦来暗示项羽呢?这其中有什么具体含义吗?

玦(读:决),是一种环形、有缺口的古代玉器,其历史非常悠久,是目前已知中国玉器中最古老的装饰玉器,没有之一。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新石器时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就出土有2件弥足珍贵的远古玉玦。

玉玦的材质为闪石质玉石,距今足足有8200多年,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新石器时期玉玦。

玉玦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玉器形制,之所以玉块在当时非常盛行,其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正是中国玉文化的萌芽阶段,玉器逐渐从石器当中剥离出来,被远古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更加珍贵的价值。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妇女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敬。

换句话说,当时妇女说话绝对好使,拥有着说一不二的决定权和话语权。

因此,珍贵的玉器在当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氏族女性的专属。

而玉玦独特的造型也充分说明,这种玉饰最初极有可能是“耳环”的雏形。

新石器时期的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很多玉玦。

这些玉块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因此很有可能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

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来看,玉玦在早期多为璧形、扁体、柱体、珠形和环形,中期还逐渐演变出“兽首猪龙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玉猪龙”。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玉玦这一古老玉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已经演变为佩玉,是当时社会上层较为流行的玉佩饰。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玉玦被逐渐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原来单纯的玉饰品,发展成为更富人文色彩的古代玉器。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荀子·大略》中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意思是,如果以玦赠人,表示着决断。

而北宋时期的《广韵》也记载:“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玉玦不仅是一种随身玉佩,而且还有着“决断、决绝”的丰富含义,同时也代表佩戴者杀伐决断、果敢刚毅的坚定品格。

因此,鸿门宴上范增才会频频举玦示意,言下之意是告诉项羽:快下决心动手,不能再犹豫了!

奈何西楚霸王举棋不定之间妇人之仁泛滥,终究还是错失了改写历史的天赐良机。

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义》中对玉玦这样解释:“玦,环之不周也。”

曹魏张揖的《广雅》中则说:“玦如环,缺而不连。”

由于玉玦“如环有缺”的形制特点,因此在先秦文化中又有“满者为环,缺者玦”的说法。

加之古时玉玦多为王侯贵族佩带,借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玉玦又成为王侯佩带的警示之物,暗喻告戒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之意。

而这种“以玉警人”的深刻内涵,也正是中国玉器独有的文化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玉玦起源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并且在商周两汉之际颇为盛行。玉玦的功能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丰富,最终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古代佩玉。

遗憾的是,随着汉代玉器巅峰的结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玉器的发展迅速由巅峰滑落谷底,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而玉玦同许多高古玉器一样,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断裂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在魏晋之后,玉玦这种古老玉器便越来越少见了。

两宋时期随着玉文化的繁荣,中国文人对古代玉器的推崇和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宋代出现了很多仿古玉器,其中就包括玉玦。

宋仿玉玦主要摹仿春秋战国玉玦造型,但纹饰多不合古制,且块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时期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伪古玉玦的身影再次出现,但尽管明清治玉工艺精湛,但在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上却很难达到战国时期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因此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文物收藏#鸿门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