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讯】11月29日消息,在今日举办的“新范式”2020亿邦产业互联网大会上,犀思云董事长张雄国以《服务产业互联网的应用网络》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国内互联网的应用网络正在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
“首先从基础设施的环境来说,混合多云一定成为最基础的标配。”张雄国指出,企业的内部应用大量的会迁移到外部,特别是迁移到云上,包括很多的SaaS公司,还有产业互联网公司,整个应用是向外迁移的,会使用多个云,包括建立企业自己的私有云这样的基础设施作为架构。
其次的变化是在于全产业连接,张雄国说现在自己所接触到的客户,更希望实现的是数据的端到端,短的端是从客户的应用端到服务端、长的端就是要打通供应链的生产端,变成产业互联网里所谓的长链。
“第三个变化是从运维到运营的特征。”据张雄国介绍,产业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传统行业的龙头,目前来看相对来讲是非常重的行业,做得比较深,而且这些产业互联网龙头公司有非常庞大的IT部门,“但现在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个IT部门以前的工作是满足好内部的运维,现在核心工作就是要把能力赋能出去,赋能给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因此工作职责,从运维变到了运营。”
最后一个变化则在于数据安全层面。张雄国指出,以往数据安全往往还是企业内部通过专网来隔离内部和外部,但在产业互联网下,对数据的要求,不仅仅是基础架构变成了混合多云的架构,同时还打通了上下游,而这时的数据,无论是生产数据还是运营数据都非常关键,因此数据安全自然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张雄国援引了一份数据,在这份数据中,海外93%的企业采用多云的情况,此外国外100家上云企业中,每个企业会用3-4个云,对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为什么会变成多云,张雄国把原因归纳为四点:
首先,第一个诉求是安全分级,客户希望把自己的应用前端,也就是需要弹性计算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而把自己的数据放在私有云上。
第二是业务容灾,现在数字化非常重要,就像银行的业务系统一样,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所以必须要做备份提高可用度,所以也采用多云混合的架构。
第三是优势互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云的优势会非常不同,比如亚马逊数据弧的解决方案,腾讯连接人的能力,数字化产业互联网公司越多,云会越多,每个云的差异化也会越强,企业要根据行业规模会选择不同的云。
最后是成本优化,各个公有云竞争有各种策略,对于成熟的厂商来讲可以在各个云的策略中选择最优的策略方案。
据悉,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支持,由亿邦动力主办,卓尔智联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单位包括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0+投资机构。 这是2020年度产业互联网领域盘点靠谱商业模式,推出基本成型的新范式,探索创新方向的旗舰活动。展望2021,代言产业互联网先进生产力。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雄国: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在武汉跟大家进行分享我们跟产业互联网的主题。今天全天听了各位嘉宾各个行业关于网络和连接很多的分享,我们觉得也是受益匪浅。
我们本身做的就是狭义上的连接和狭义上的网络,我在想这个主题的时候,也想到跟大家分享的,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那本书名是《集装箱改变世界》。
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在聊,他问我,你觉得最近100年影响世界最大的发明是什么。我们就列举了一些,其中提到了一个观念就是集装箱,我当时就觉得非常诧异,集装箱这个东西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含量,怎么被列为改变世界的发明呢?当时他跟我说的理由是,集装箱折叠了空间,折叠了路面和海洋。我特意去找了这本书看了一下,集装箱带来的变化。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也非常传奇,集装箱的发明者是卡车司机,很早创建了一家卡车货运公司。当他发现集装箱机会的时候,把货运公司卖了买船舶公司,由路面的运输公司变成了海面的运输公司。
当他推广集装箱以后,发现巨大的变量产生了,整个物流成本下降了95%,只剩下5%。听到这里,大家会认为是非常巨大的改变,集装箱的发明者是不是迅速能够做大做强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整整十年,这个发明集装箱的卡车司机,一直是苦苦挣扎。为什么挣扎呢?跟我们现在包括我做的这个产业,和各位做的产业互联网状况非常像,也就是说当你做出一个巨大连接性底层改变的时候,这时候改变真的能马上发生吗?
不一定,因为改变所需要其他基础配套环境非常复杂,你需要的是系统性工程。比如说集装箱要成熟,依赖码头的建设,依赖于船舶的容量,依赖于码头工会的配合,依赖于装载技术的成熟等。直到二战的时候,需要急速发展运力,集装箱这个事一下子就爆发了。
从集装箱来看,它是我们虚拟的,就像刚才各位嘉宾讲的,一个虚拟的连接和一个虚拟的网络。在这个里面,我那个朋友讲集装箱是一个网络系统,我仔细想了想,我们从狭义的网络里面看,网络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要有节点,集装箱的节点是什么呢,是码头。第二个是通路,通路是航线。第三个网络要素是负荷,就是指集装箱里面的货物。
从集装箱来看,它确实是一个折叠空间,并且小小的发明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最终把中国带到了世界工厂的位置。有了集装箱的出现,我们全球供应链才能蓬勃发展,我们中国才能成为世界的工厂,从而改变了经济、政治的格局。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像产业互联网一样,蝴蝶的翅膀扇动一下,可能后面引起了暴风雨。
回到我们核心做的事情,我们服务的网络本身,这个网络是非常实实在在的网络,甚至到物理光纤层的网络和连接。我们看一下,现在这个时代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我们从基础设施的环境来讲,混合多云一定成为最基础的标配。企业的内部应用大量会迁移到外部,特别是迁移到云上,包括以前需要做的很多应用,也会有很多的SaaS公司,还有产业互联网公司,来做各种各样的系统,所以说整个应用也就是向外迁移,会使用多个云,包括自己的私有云这样的基础设施作为架构。
第二个变化是全产业连接。这里面就带来了数据智能,下面我可能会有具体的案例来分享这个事情。我们现在的客户希望数据实现端到端,一个短的端是从客户的应用端到服务端,更长的端就是要打通供应链的生产端,变成我们所谓的长链。
第三个变化是从运维到运营的特征。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产业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传统行业的龙头,目前来看相对来讲是非常重的行业,做得比较深,而且这些产业互联网龙头公司有非常庞大的IT部门。现在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个IT部门以前的工作是满足好内部的运维,但是现在核心工作就是我要把这个能力赋能出去,赋能给我们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来使用。也就是说他的工作职责,从运维变到了运营。
最后一个改变是关于数据安全。以前应用范围,比如企业都是在内部通过专网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现在不仅仅是基础架构变成了混合多云的架构,而且要更多打通上下游,这时候不仅仅是生产数据还是运营数据都非常关键,所以数据安全这个事情也会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这是我们采集的数据,这是海外的数据,海外93%的企业采用多云的情况。
国外100家上云企业,每个企业会用3-4个云。企业的基础设施为什么会变成多云呢?为什么持续深耕呢?
首先,第一个诉求是安全分级,客户希望把自己的应用前端,也就是需要弹性计算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而把自己的数据放在私有云上。
第二是业务容灾,现在数字化非常重要,就像银行的业务系统一样,7乘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所以必须要做备份提高可用度,所以也采用多云混合的架构。
第三是优势互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云的优势会非常不同,比如亚马逊数据弧的解决方案,腾讯连接人的能力,数字化产业互联网公司越多,云会越多,每个云的差异化也会越强,企业要根据行业规模会选择不同的云。
最后是成本优化,各个公有云竞争有各种策略,对于成熟的厂商来讲可以在各个云的策略中选择最优的策略方案。
我们刚才讲了全产业链连接,这里面有我们做的关于汽车行业产业互联网的案例,我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案例,看看汽车行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汽车行业目前是最接近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下一代互联网是什么呢?万物互联的网络,汽车作为终端网络最普及的产业来看,比如我们从生产环节,我在很早以前就是特斯拉的用户,当第一眼看到特斯拉,到下订单的时候,就有智能制造的概念,我需要什么样的车身颜色,需要什么样的内饰,需要什么样的配置,每项都可以单独提要求,然后由工厂给我定制,我记得这是14年的事情,很早就有按需智能定制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特斯拉目前的数据,我最近看到的数据是,今年2020年跟18年,每辆车的数据流量提升了10倍,现在每辆车每个月平均的流量都会有几百兆的流量汇总到特斯拉的基础设施里面,整个产业是这样的,用户会有一张物联网的卡在车里,车在行驶过程中各种行驶数据会源源不断上传到整车厂,通过运营商的网络传到整车厂商。特斯拉是比较特例的企业,他们是自己做了TSP,也就是自己做了车的软件远程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都是他们自己做的。
再往上特斯拉已经引入了很多内容,比如QQ音乐、喜马拉雅,我们在产业链来讲,从特斯拉看比传统车厂少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没有4S店,都是直营的,传统车厂有4S店,要通过4S店去采集用户相关的数据。
第二传统很多厂商,TSP是另外供应商的,比如国内用爱立信TSP平台,TSP部署在公有云上,所以对汽车数字化全产业链,不仅仅要连接终端的用户,连接4S店,还要连接TSP厂商,还要连接内容厂商,构成了整个的数字化生产链。
我们以汽车来讲的话,我们是通过云、网、边、端四个部分,来实现刚才讲的汽车产业连接。
云是各个公有云厂商做的事情,我们去连接和集成,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网络、边缘、终端,我们通过网边端三个能力去连接各种各样的云,然后面向最终需要的用户,提供整合的服务。比如在这个里面,我们不仅连接运营商,就相当于连接了车联网,连接云就相当于连接了TSP,我们还连接了汽车厂商的数据中心就相当于连接了私有云。
这里面有三个平面,从车的物联网卡到物联网中心,一直到TSP云上,这是第一个平面。第二个平面是当数据传到TSP进行处理,他们为了做多云的容灾,还有数据安全的考虑,在数据源之间做东西向数据管理的平面。第三个平面是网络数据需要人维护,所以跟核心部门会构建虚拟的,比如SD1网络作为运维管理的网络平面,这是三个网络平面。
如果我们抛开基础设施层来看,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整个数据的流向都是这样的逻辑,也就是说首先最下面是各种各样的终端,不管终端用户是谁,比如是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员工,你的消费者,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来访问云网络平台。
这个云网络平台解决了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网络的快速传输问题,第二个是网络数据安全问题。我们通过构建全球110个点,连接全球几乎所有公有云,你需要去传送的流量分别分发到各个SaaS或者各个公有云或者各个应用部署的环境,无论是哪个云或者数据中心里,都可以传送到那里去。
讲了案例以后说一下整个产品,我们是做云交换的。云交换是什么呢?我刚才介绍了是基于混合多云的全球连接与边缘能力,向企业提供智能连接的网络服务平台。
我们整个平台有4项能力,一是网的能力,全连接的能力,二是边缘的能力,三是智能网络访问的能力,也就是终端的能力,各种各样的终端怎么样快速进入网内,四是我们要跟各种各样的应用云和应用厂商集成。
我相信构建全球网边端,做这样的基础设施,涉及到的技术生态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每个企业家聚焦于自己的行业内,我觉得想快速面向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能做产业互联网背后的产业提供方,能跟大家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
大的逻辑就是这样的,本质来讲就是连接。连接什么呢?一切的,不管是分支还是设备还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我们几条产品线,去连接所有数据,要去到达的地方。不管数据到达的是哪里,是公有云,还是SaaS应用厂商,还是数据中心,还是哪里,我们构建了一整套方案,来满足数据进行端到端传输、连接的诉求。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我来参加产业互联网的感受。在这之前,有一句话理解不是那么深刻,消费互联网是线下系统的线上径向,而产业互联网是线上系统是线下系统的径向。
我对产业互联网的深度有待跟大家交流,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深刻意识到了产业互联网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这代人持续协同努力。而我们公司的使命,让连接更智能,这个连接特指网络连接,让最终用户的网络更简单,这个网络特指的是基础设施网络。我们的愿景,希望网络连接能够创造机会,数据交换产生价值。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