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州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2020-11-29新闻17

信息时报讯(记者 欧嘉福 通讯员 赵雪峰)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办获悉,广州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后的河流焕发新活力、呈现崭新面貌。纵观广州治水的奋战之路,前瞻治理攻坚未来可期,离不开“抓源头、补短板、保生态、强机制”四个关键。

空中鸟瞰天河区猎德涌。通讯员供图

市民在流溪河源头流溪河水库戏水游玩。通讯员供图

鸦岗断面稳定消除劣Ⅴ类。通讯员供图

抓源头,强力整治污染源,实现源头减污减量

广州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源头污染源治理工作。深入推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村级工业园、涉河违建、“散乱污”等有关整治,落实提质增效及排水单元达标,以绣花功夫查控污染源。

创新推动“洗楼”“洗管”“洗河”“洗井”四洗清源行动。持续开展涉水违建拆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至今已拆除涉水违建1220万平方米,贯通巡河通道,清除临河污水直排场所,为沿河区域综合整治及环境提升提供空间;治理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2856个,实现养殖粪污处理达标后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同时,大力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推动全市2万余个排水单元内部排水设施的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四人”到位,消除管网错漏混接,确保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实现“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排放污水全进厂”。

补短板:着力推进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广州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设施处理水量。今年“2.15”第一场暴雨期间,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约572.63万吨,初雨系统处理水量约109.28万吨。

广州市在污水处理能力上取得的进步归功于开展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厂建设、提升污泥处理能力三项措施。“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67万公里。是“十二五”期间的12.9倍,城市建成区已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1座,其中地埋式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0万吨/日,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9万吨/日。

保生态: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推动污涝协同治理

广州坚持自然生态恢复导向,着力恢复河湖雨洪调蓄功能。不断完善大江大河治理体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调蓄作用,雨前精细实施预腾空,雨中科学调度,成功抵御“5.22”“6.8”暴雨、台风“鹦鹉”“海高斯”等极端天气袭击。

对黑臭水体实行生态补水,改变从珠江“调水补水”的做法,利用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势,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就近补入河流,流域内河流水质改善明显,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河道底泥实现原位自净,避免了大规模底泥清淤。如利用尾水补水后的沙河涌、车陂涌水质改善明显,河涌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水草生长茂盛,鱼群嬉戏,形成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河道底泥也逐步恢复了良好的生态。

广州重点推进实施全市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总长约421.53公里,取消截污闸,恢复渠箱排放雨水、山水的功能,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

根据各区上报结果汇总,建成区排水单元雨污分流面积比例达到58.36%,年底将达60%。力争2021年底全市排水单元雨污分流面积比例达70%,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

强机制:完善治水管水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为了深入贯彻“污涝同治”,广州市深化排水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排水公司。市排水公司率先探索实践城市排水管网“片区化+网格化”管理,公司下属5个专业运营分公司,划分为43个片区,细分2万多个排水单元,累计巡查管网约16.2万公里,清疏管网约2.5万公里,转输污水近17亿吨。

此外,广州市河湖长制在原五级河湖长体系基础上,向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设置1.8万余名网格员,形成“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自然村河段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全面推行河湖警长制,把公安机关纳入河湖长制体系,坚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落实“督查、交办、巡查、约谈、问责”五步法,治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已对199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河长等人员进行追责。

在进一步完善民间河长、志愿者巡河等制度基础上,广州市水务局指导各区开展河湖长制宣传1000余场次,全市8811名民间河长积极开展巡河护河行动。全市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违章搭建#广州#污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