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呵护雪域高原碧水蓝天

2020-11-29新闻8

兵站部官兵救下受伤的野生动物。通讯员 冯建强 邹宁宁 摄

兵站部官兵进行参与西宁南北山绿化。

一条公路连接青藏,跨越地球第三极。

青藏公路,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公路穿越了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来,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为了雪域高原的繁荣稳定植根于此,这条“天路”既记录了这支队伍的光荣与汗水,也记录了他们呵护雪域高原碧水蓝天的动人故事……

为了看到那一抹绿

9月,从格尔木出发踏上青藏线,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路两旁已难觅绿意,离开海拔3575米纳赤台兵站后树木就彻底没了踪影。

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拉孜、古措……从青海到西藏,我们在与兵站部各个兵站、泵站官兵们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对绿色的渴望。

一走进某管线大队八中队的大门,副队长苏泽东就将我们迎进了站里的“氧吧”——温室大棚。菜瓜、南瓜、黄瓜、玉米、大葱……这里生长的蔬菜都是泵站官兵经过无数次试种筛选出来的,能在海拔4870米的地方看到满眼的绿色,实在让人感到惊喜。

“为了种出菜,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向当地牧民收购牛粪改良土壤、网购种子自学种植……”苏泽东说,“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后,今年终于种出了第一个菜瓜,这个菜瓜我们根本舍不得摘,大家每天只要来看看它心情都会好很多,那种收获的喜悦特别强烈。”

正在说话间,顶棚突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高原的天气就是这样多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就是冰雹暴雨。

“这里的气候太恶劣了,种了六七盆花能活一盆就不错了,为了给花补充营养,官兵们都会把自己省下的‘二十一金维他’埋进花盆里,就是为了能在荒凉的高原多看到一些绿色。”苏泽东说道。

古措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古措村,天气好时能从这里遥望到珠穆朗玛峰。

“官兵们太渴望看见绿色了,但这里又太缺少绿色了,我们兵站院子里的杂草我们都舍不得除掉,连食堂墙上的壁画都是绿色的树木。”站长黄昆对我们说。

冬天的古措气温最低能到零下30摄氏度,寒风能从午饭后一直刮到第二天早晨。“当地所有的树都在我们院子里了,官兵们年年种百棵以上的树,但能成活的没有几棵。”黄昆说:“就像2011年,官兵们种了300棵树,只活下来了1棵。”

漫长寒冷的冬天让“让树活下来”这个简单目标都格外困难,但兵站官兵们仍然想尽了办法。一到冬天,他们就会向当地的老乡买一些青稞草编成席子,然后再把院子里所有的树都裹起来,但就算是这样当年种的新树还是很难扛过冬天,甚至有些老树也会被冻死。

在青藏高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但这么多年下来,兵站官兵们依然“养活”了六七十棵树,每一棵树都陪伴着他们度过了每一个孤独的日子。

“尽管在高寒地区种树非常困难,尽管种出的树长得不高也不粗,但我们还是会继续种下去,因为每年看着它们抽枝发芽、茁壮成长,就像是我们扎根边疆的一种寄托。”黄昆说。

近年来,兵站部官兵积极投身“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开垦林地400多公顷、植树300多万株、营造防护林带550多公里,并建成多处“千亩国防林”。兵站部还无偿将在青海湖畔开垦的1120公顷耕地退耕还草还湖,并承担了西宁市西山林场133.33公顷荒山造林任务,昔日驻地周边的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与高原生灵相伴相随

“当时我正在休息,无意间看见远处有个动物在那挣扎,我以为是家养的羊,走近一看发现是一只野生动物。”今年五月,某汽车运输旅的汽车兵在海拔4400米的羌塘腹地执勤途中,意外救下了一只可爱的小羚羊。

班长罗永春和另一名战士赶过去后发现,小羚羊的右后腿被铁丝网缠住,流了许多血,战士立刻拿来手钳剪断了铁丝网,班长则小心翼翼地将小羚羊的腿从铁丝网中取出,随后赶到的卫生员立即对它的腿部进行了清洗、消毒和包扎。

“这只是不是藏羚羊啊?”“应该不是,你看它的屁股上有个桃心。”经过一番辨认,大家终于认出救下的这只小羚羊原来就是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羚羊,也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物种。

包扎完毕后,班长与上级取得联系,沟通当地动物保护站对小羚羊进行救助。在把小羚羊抱上车,给它喂了些水后,班长一行随后将其送往了动物保护站。班长说,经过几天的救治,康复后的小家伙已经回归草原。

兵站部官兵们与高原野生动物既有温馨感人的瞬间,同样有惊心动魄的时刻。

“昨天晚上两三点我听到外面有‘喤喤喤’的声音,打开手电一照就看见一头熊在窗户底下晃悠。”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山兵站,班长余金涛指着兵站食堂背后的一个山坡说,基本每天晚上熊都会翻过山来到兵站附近,为了与熊和谐共处,官兵们会定点为熊投喂一些剩菜剩饭。

多年来在与高原生灵的相伴相随中,兵站部的官兵们还配合当地开展山区巡护、治理偷猎盗采,以实际行动当好青藏高原生态卫士。

为“军装绿”增添“环保绿”

沿着青藏公路来到4536米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沱沱河正从小镇旁的蓝天绿草间静静流过,但是在道路两旁一些被随意丢弃的塑料瓶显得格外扎眼。

“随着近年来青藏公路上运输的越发繁忙和游客的不断涌入,国道两旁被丢弃的大量垃圾威胁着长江源头脆弱的生态环境,并且垃圾量呈现了逐年增长的势头。”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环保志愿者张思瀛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保护站通过开展“垃圾换物品”“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等活动对长江源地的垃圾开展清理与分类调查工作,从2012年以来,沱沱河兵站的全体官兵们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环保事业中来,为“军装绿”增添了一分“环保绿”。

“我们与兵站的教导员在环保理念上一拍即合。”张思瀛说:“这些年来,兵站为环保事业提供了许多帮助,给保护站提供过氧气和饭菜的同时,也会用我们提供的垃圾袋主动捡拾垃圾,然后交由我们统计和处理,最多的一次交来了8000多个易拉罐。”

就在今年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沱沱河兵站利用党团活动日与保护站工作者共同开展了垃圾调查收集与分类活动。经过兵站全体官兵和保护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天共拾得塑料瓶201个,玻璃瓶8个,铁罐130个,铝罐17个,其他垃圾包括餐盒、塑料软包装、废弃汽车零件、泡沫、铁皮、橡胶等共计30余千克。

“参与长江源保护行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充实了我们的军营生活。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我们军人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们会继续携手保护站的工作者把这项活动发扬传承下去。”战士王文昌说道。

经保护站初步统计,沱沱河兵站的官兵们每年收集塑料瓶约100000个(近4吨),易拉罐约60000个(近1吨),玻璃瓶、汽车废件等其他垃圾近10吨,有效保护了长江源头的自然生态。

青藏兵站部政委田林说:“扎根高原的代代官兵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人人都争做呵护雪域高原碧水蓝天的排头兵,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画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