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给后世留下那么多的毁誉,我觉得他受诋毁的原因之一是缘自他的政治作风。王安石的政治作风可以用很多词来表示:标新立异、不通人情、轻信固执、刚愎自用、喜欢别人迎合他。
他的政治对手称其"久居庙堂,长期掌权,国必无安静之日。"他的政敌之多,对手之强也是让人咂舌,宰相曾公亮、富弼,副宰相唐介、赵抃,东宫旧臣孙固,御史中丞吕海,枢密副使司马光,简直是与整个中央政府为敌。
但王安石手握王牌,那就是皇帝神宗,他利用皇帝冲破传统,打碎制度,借用皇权把反对派一一瓦解,其政治手腕可以说十分强硬,曾公亮称其"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但失去制约的皇权会吞噬一切。要知道北宋的政治制度是十分开明的,有点现在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
元丰改制前宋朝国家机构与政府组织结构中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俗称"四人头",宰相副宰相、枢密使副使多从这四个职位提拔。其中枢密院和中书二府,合称宰执,枢密院掌兵权,中书掌民。三司掌财政。御史台和谏院合称言官,专司批评和行政监察,有点现代纪检委的意思。翰林学士专职起草诏书。
而真正确立王安石地位的是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因为此前王安石新政中的青苗法广受各方批评和争议,但他的富国强兵的新政与胸怀大志的神宗皇帝的理想是一致的,只要有神宗皇帝的支持,王安石就不怕与天下为敌,与异已者为敌。因此王安石出手了,毫不手软的对政府进行了大换血,而且是三战三胜,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首战韩琦
这位前朝宰相,两朝定策元勋,公忠体国老臣。神宗极为重视在意的重臣。因为韩琦批评青苗法而打了一份报告给皇帝,但神宗把批评青苗法的奏疏全交王安石处置,这下好了王安石亲自出马写了檄文《驳韩琦疏》,这是对反对派的战书,而且是结合了新技术的战书,论战文章用的是世界上第一份雕版印刷技术,同时动用了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使战书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了北宋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和官员那里,而韩琦面对这样的降维打击毫无还手之力。
二战李常
随带打击了范镇和大宋的制度,可谓一石三鸟。李常谏院谏官,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但这个李常也反对青苗法,而且不肯向王安石低头,惹得王安石把他贬到滑州做了通判。范镇,翰林学士,因为维护李常也被贬成闲职,要知道范镇是反对派里颇有话语权的老臣,是英宗即位立下功劳的关键人物。最重要是宋朝的纠错机制被破坏了,台谏官员独立监督特权丧失了,王安石借着神宗的皇权绕开了制度完成了清除异已的目的。
三战御史中丞吕公著
吕公著的前任吕海因反对王安石被贬出京,这次只用了吕公著诬蔑韩琦意欲谋反一计就解决了对手,当然这也是王安石打着皇帝的旗号,用的是欲加之罪,只是谁敢去分辩,谁又能去分辩呢。最后把吕公著的御史中丞罢免了,出知颖州。直到神宗去世,吕公著出任宰相才调查出结果:查无此事。
可见王安石的政治手腕,只要是阻碍他新政的一律清除,在变法的道路上王安石把神宗牢牢地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打消神宗受制度传统的约束,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给神宗洗了脑,也让王安石与皇帝团结如一人,这是王安石的胜利,这是天意,也是北宋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