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国交战,斩不斩来使?

2020-11-29新闻8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近日陕西考古研究院在唐朝元氏家族墓地里的一座夫妻合葬墓里发掘出土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墓志铭。

这一下,将颜真卿又带进了世人的目光中,提起颜真卿,很多书法爱好者都知道“颜筋柳骨”之说。

可大家知道颜真卿是怎么遇难的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攻陷汝州。

当时奸相卢杞建议朝廷派颜真卿出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解决争端。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卢杞这是借刀杀人,陷害颜真卿,但颜真卿毅然决然决定奉命出使。

不久,李希烈僭越称帝,国号楚,和唐朝决裂,颜真卿被囚禁。兴元元年(784年)八月初三日,奉命出使的颜真卿誓死不屈从叛逆,最终遇害,颜真卿忠义之名,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等等,颜真卿是个使臣,不是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吗?怎么颜真卿会遇害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说的是古代两个国家、势力发生战争或进行外交时,不会斩杀对方派来的使臣,甚至礼遇使臣。

实际上,这句话是明清小说里才有的一句名言,最早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说的是,晋国攻打郑国的时候,郑国派使臣伯蠲出使晋军大营,结果被晋国杀了,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两国交兵,应该让使者安全地往来两国之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其实是春秋时期一种礼制。颜真卿是奉命出使,他也是使臣,按这个礼制,李希烈不应该杀他,杀他也不符合先秦之礼。

当然,春秋史上有一句著名的话,“礼崩乐坏”,这个礼制其实早就被破坏得支零破碎。

古往今来,使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杀害的事例不知道有多少。

比如,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名将耿恭孤军镇守疏勒城,被北匈奴围攻数月,耿恭弹尽粮绝,仍然誓死不降。

当时,北匈奴单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绝境,便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说,结果耿恭引诱使者登城,亲手将他杀死,并在城头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尸体。这就是岳飞名作《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很多人只记住了耿恭忠义乾坤,却忽略了那个倒霉的匈奴使臣。像这种采取杀死劝降使臣,以示自己决不妥协、抵抗到底的事例,史书上可谓是数不胜数,杀使臣甚至成为表决心的最佳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使臣也会被杀。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著名谋臣郦食其建议刘邦劝降齐国,并主动请缨出使齐国,游说齐王田广降汉。

郦食其很厉害,不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游说成功。

结果韩信听说后,心中很不服气,起了争功之念,趁机偷袭齐国。郦食其被韩信卖得一干二净,最终稀里糊涂的被田广烹杀。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秦朝之后的,那春秋战国时期,还有没有使臣被杀的案例呢?

还真有,除了郑国使臣伯蠲被晋军杀害之外,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笔者就列举最有名的一例。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派大臣申舟出使齐国,但楚国去齐国,宋国是必经之路,申舟曾经得罪过宋国。

因此他断然拒绝道:“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成语郑昭宋聋出处)。”

郑国是聪明人,宋国是笨蛋,晋国使臣去宋国没事,我去宋国就死定了。

但楚庄王所谓,安慰他说,你去,放心的去,大胆的去,宋国敢杀你,我就攻打宋国为你报仇。

申舟翻了个白眼,有这么劝人的吗?我都被杀了,你再跟我报仇有什么用。但是申舟没办法,楚庄王主意已定,他说什么也没用,楚庄王可不是什么好商量的人,申舟是不去也得去。搞不好楚庄王就是故意让他这个宋国的大仇人去宋国,好挑起楚宋战争,要不然楚庄王干嘛非得找他?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申舟这一出使到宋国,就被杀了,不幸的成为又一个被杀的使臣。

果然,申舟一遇害,楚庄王马上起兵攻打宋国,把宋国首都商丘团团包围起来,一围就是九个月。

期间宋国赶紧派人向老大哥晋国求援。当时楚庄王如日中天,晋国不敢惹楚国,并不打算出兵救宋,不过很无耻的是,晋国却派解扬出使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

结果解扬这次出使途径郑国,不幸被郑国人给抓了,郑国是楚国小弟,他转手就把解扬送给了楚国,楚庄王当时就叫解扬骗宋国人,晋国不会派兵来救宋了。

楚庄王不知道的是,这不叫骗,晋国真没打算出兵救宋。

解扬想了想,假意答应楚庄王,等到楚庄王让他登上楼车喊话时,解扬却对宋国人大喊道:晋国将举全国之兵来救宋,宋国兄弟,你们目前的形势虽然危急,但不要担心,晋国的救兵马上就到了。

楚庄王这才到知道自己被解扬给骗了,楚庄王认为他不守信用,勃然大怒,想斩了解扬以泄心头之恨。

结果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我是晋国使臣,我答应你的条件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现在我完成了使命,我死得其所,没什么可怕的。

楚王听完后怒气顿消,事已至此也再杀解扬也于事无补,楚庄王就把解扬给放了,这就是著名的解扬守信的故事,解扬是遵守了他对晋景公的信用,但实际上他也欺骗了宋国人,宋国永远也等不到晋国的援兵。不过他走运没有被杀。

没了晋国援助,宋国在楚军围困下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实在坚持不下了,于是宋军主帅华元来了一次非常特别的出使。

华元有如鬼魅、夜闯楚营,神不知鬼不觉的挟持楚军主帅子反,最终和楚国签订城下之盟,立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的盟誓。

整个华元出使过程,其实楚军后来有机会杀死华元,但楚国没杀,相反对华元这个“使臣”颇为礼遇。

事实上,一方面被杀的使臣很多,得到双方礼遇、尊重的使臣也很多。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宋进行了著名的元嘉北伐,北上攻打北魏。

宋军先胜后败,军事重镇彭城被包围,镇守彭城的江夏王刘义恭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展开激烈大战,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于是拓跋焘派名臣李孝伯为使节,出使彭城,希望劝降刘义恭;刘义恭则派张畅与李孝伯进行谈判。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有名的两国交战,使臣谈判交流的最经典的名场面。

张畅与李孝伯都是双方名士,风度翩翩,享誉盛名,两人唇枪舌剑,辩答如流,又话吐温雅,华朗不凡,文质彬彬,礼貌周全。

当然,若论不杀,使臣、礼遇使臣,最有名的当属北宋和辽国。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

此后从1005年到1121年这116年之间,宋辽兄弟俩,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总计派遣使臣643次,宋朝这边名臣富弼、包拯、欧阳修、王安石、沈括、苏辙等人都曾出使辽国。

这么多人次出使,除了正常的一些外交层次上的交锋,比如辽国经常会故意羞辱宋朝使臣,宋辽双方从来都没有出现一次使臣被伤害的事例。

非常有意思的是,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双方有一个特殊的沟通桥梁——王继忠。

王继忠是宋真宗的潜邸心腹,澶渊之战时,他浴血奋战,却不幸成为辽国俘虏,当时宋朝以为他殉国了, 给他举办隆重的追悼会,追赠其为大同军节度使,给他四个儿子加官进爵,结果万万没想到,王继忠没死,投降了辽国,澶渊之盟,辽国首先请和,就是王继忠给宋真宗写的信。

澶渊之盟达成之后,王继忠继续就在辽国,宋真宗非但没有怪他,每次派使者到辽国,都会重赏王继忠,而辽圣宗也非常看重王继忠,耶律显忠(后改名耶律宗信),封其为楚王。王继忠竟然成为宋辽双方沟通的桥梁,两国对他都好得不要不要的,这样的事迹古今罕有。

问题来了,是宋辽两国都很有礼貌,道德素质很高,所以才遵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吗?

其实不然,宋辽两国之所以遵循这个规则,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当,谁也不能奈何谁,谁也不想撕破脸皮,彻底搞僵,所以才礼遇使臣,让双方都留有余地。

因此决定使臣出使待遇的其实并不是对方的素质,而是自己的实力。

有件事情可以证明这点。楚灵王四年(前537年,晋平公二十一年),晋楚两国进行联姻,晋国派中军将、执政韩起和名臣叔向出使楚国。

结果楚灵王这哥们堪称是使臣恶魔,平生最喜欢和使臣过不去,捉弄使臣是他最喜欢干的事,晏子使楚故事里的楚王指的就是楚灵王。

韩起和叔向一到楚国,结果楚灵王本性发作,想扣留韩起、叔向两人,让韩起做个守门人,让叔向做个太监。别惊讶,这事正常人干不出来,楚灵王还真有可能干得出来。当时楚国人都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反对这么疯狂的计划,最后名臣蒍启强正话反说,把晋国实力一一列出来,立马就让楚灵王怂了,终止疯狂辱使计划。

综上所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在古代,只是双方的一个道德约束,并不能限制双方做出侮辱、杀害使臣的行径,每当冲突双方认为有必要采取激烈手段,往往就会杀使臣。

决定使臣待遇、结局的,其实是当时的形式和代表方的实力。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体现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在外交方面的影响,弱国无外交,自然也不会让对面遵循这个规则。

参考文献:《左传》;《南史》;《旧唐书》;《宋史》;《明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考古盗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