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弥勒市西部连乡公路行至末端,巡检司镇陶瓦村出现在眼前,71户彝族支系阿哲人就生活在这1.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至二月初二,是陶瓦村极为隆重和热闹的三天,当地彝族同胞在这三天时间里进行“打鸡卦”“祭公龙”“祭母龙”等多个小仪式项目组成的“祭龙节”,以他们自己传统的方式来祈愿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弥勒陶瓦村:“祭龙节”变身记
“从记事起,就有了‘祭龙仪式’,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陶瓦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石福忠说,他也见证了“祭龙节”从彝族的传统节日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石福忠告诉我们,早在2004年,陶瓦村第一次向外界发出邀请,20余位摄影师、学者等来到这里,记录下当地彝族同胞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寓意神秘的活动内涵。2014年以来,“祭龙节”在周边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每年都会有近千名游客、摄影爱好者、专家等慕名而来,村民们在铺满松针的土地上跳着迎宾舞,唱着“爱古古”,与到访的游客们一同进行隆重的仪式。
“以前,当地彝族妇女都很害羞,见到生人都会笑着跑开,现在她们遇到生人反而会用普通话主动跟游客们打招呼。”在石福忠看来,“祭龙节”开始对外举办后,当地彝族村民与外界的交往交流逐渐多了起来,这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愈加开放,融入意识也愈加强烈。为了增加跟游客们的互动性,“祭龙节”还增设了祝酒歌环节,现在村民们通过看电视自学普通话,用普通话把祝酒歌中的热情传唱给游客。
弥勒陶瓦村:“祭龙节”变身记
“彝族阿哲女子祭龙”是当地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是“祭龙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聪慧的彝族妇女是这一环节的主角。弥勒市民宗局副局长潘燕兵曾多次到访过陶瓦村,对于这里的“祭龙节”、“彝族阿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表示,“祭龙节”和“彝族阿哲文化”被游客们所熟知,展现的是这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自信和民俗传承。
弥勒陶瓦村:“祭龙节”变身记
目前,陶瓦村依托彝族阿哲文化深厚底蕴,以“女子祭龙”为核心,深层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和内涵,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项目建设,建成了彝族阿哲文化传习所,先后荣膺弥勒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弥勒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随着“祭龙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过去向上天祈福的“祭龙节”,变身为当地彝族群众依托传统文化,用勤劳的双手开拓美好生活的欢乐节。民族节日成为陶瓦村一张新的名片,搭建了当地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成为陶瓦村文旅融合和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和重要载体。
弥勒陶瓦村:“祭龙节”变身记
如今,陶瓦村的特色民居已经盖了起来,村内还增设了垃圾箱、新装了路灯、新建了公厕。石福忠说:“现在的陶瓦村依然保留了以往的民族特色,村民们对生活的提升愈发热忱。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祭龙节’带来的影响力,联合2-3家村民,一起尝试做陶瓦村的农家乐,让这里成为一个集吃、住、游和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村寨。”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李正雄 徐嵩钦 夏苇 吴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