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专家学者齐聚大足 为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支招

2020-11-28新闻21

人民网重庆11月28日电 石窟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的文化艺术成果。其中,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典范,是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会议现场。 许美延摄

如何做好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11月27日,“中国石窟寺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大足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专家齐聚,围绕如何推进石窟寺考古工作,以及石窟寺考古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川渝佛教石窟艺术构成重要的西南板块

据统计,重庆地区现有石窟寺917处,具有时代跨度长、艺术价值高、造像规模宏大等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是唐至南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诗篇。

“在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文化链条中,川渝石窟寺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介绍,唐宋是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发展孕育最为成熟的阶段,大足石刻刚好诞生于这一时期。川渝两地的石窟寺艺术,在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中构成了非常重要的西南板块。

在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看来,大足石刻早已声名在外。提起首次来到大足石刻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当年在邮亭下火车后再到大足石刻花了三个小时,交通极为不便。另外就是游客很少,文物保护也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他说。

如今的大足石刻游客多了,又升级为大足石刻研究院。“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旅价值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李崇峰说。

川渝地区联手助推石窟艺术发展

霍巍认为,目前看来,川渝地区是最有可能成为南方石窟艺术的核心区域。他建议,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应加强两地联手互动,共同推进石窟艺术与石窟文化的研究。

“以大足石刻为中心,还有许多中小型石窟如众星捧月般分布四周,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距离大足70公里的四川省安岳县,就有大量精美的石窟寺。”霍巍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川渝地区的石窟寺进行摸底、调查。“除了大型石窟寺之外,还有许多小型的也需要研究,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大型石窟寺的细节。”

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石窟寺文化,离不开科学的考古报告。此外,还要借助民俗、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力量,对川渝石窟寺开展多层面的综合研究和保护利用,以丰富的方式、全面的角度对石窟寺加以呈现。

“希望川渝两地能够从实现全民文化建构的高度进行合作,奠定川渝石窟寺的地位。在文旅结合方面树立起重要的核心区域,最终与北方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霍巍说。

打出“组合拳” 让石窟寺“活”得更久

石窟寺虽然已历经千年,可是许多石窟寺如同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已经“百病缠身”。为了让其能够更为长久的“活在当下”,石窟寺的保护、利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会上,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向大家介绍了《大足石刻全集》编撰的经过与体会。该书籍共计11卷19册,历经14年的考古调查和科学研究编撰而成,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

此外,会议还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尝试与更多高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同时,希望大足在川渝地区能够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和研究。

为充分发挥考古学调查、发掘、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实物资料的优势,整合全国各地以佛教考古为主的宗教考古研究力量,会上还成立了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接下来,将以该委员会为核心学术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为重要学术指导单位,与各地石窟寺的管理和研究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石窟寺考古工作和石窟寺考古人才的培养与轮训。(刘政宁、许美延)

#考古#北京大学#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