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28日电题:政府发力市场助力 重庆脱贫攻坚啃下“硬骨头”
作者 彭国威
客人刚坐上椅子,35岁的张明清就迎了上去,系好围裙,电动推子一开,娴熟地开始理发,10多分钟后,眼前的邻家大叔就换了个新发型,不用吩咐,一旁的妻子拧开热水器水龙头,试好水温后立马开始了下一步的洗头工作。
“两口子是不是郎才女貌?”在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朝元村8组,看着眼前不大的“夫妻理发店”,随行的两坪乡残疾人专职委员石敏十分感叹。和很多家庭不同,张明清生活在一个“一户四残”家庭,他、妻子和女儿都是先天性聋哑人,母亲有着40多年半身不遂的旧疾,但一家人身残志坚,一颦一笑,都能给人阳光。
近年来,重庆在脱贫攻坚战中,敢啃“硬骨头”,巧借“好杠杆”,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破难题 政府发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多岁时,张明清就拜师开始学理发,攒点钱后在家附近租房子开了个小铺子,只有一个凳子,一个镜头,一把剪刀。“因为店铺上不了档次,理发价格也低,只能收取5元一位,甚至1元一位,每月下来,只有几百元的收入,一家五口人,有四个在吃低保。”石敏说。
“因残致贫”家庭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同时也是防止“脱贫又返贫”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完成“一户四残”家庭的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如何啃下这个“硬骨头”?
2018年,重庆市残联先后印发《关于印发“一户多残”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攻坚帮扶方案的通知》(渝残联发〔2018〕124号)和《关于将一户3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市级帮扶对象的通知》(渝残联发〔2019〕26号),并落实专项帮扶资金1653万元,按照人均1万元的标准,对全市“一户3残”建档立卡和“一户4残”及以上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全覆盖帮扶。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制定“一户多残”家庭帮扶方案,积极投入专项帮扶资金,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行动,并着力推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我们算是赶上了国家好政策,残联给了我们4万元的帮扶金。”看着装饰一新的店铺,母亲感慨地说,2018年底,利用这笔钱,儿子把自家临街的一个房子改头换面,才有了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理发店。
夫唱妇随,有了这个夫妻店,张明清实现了稳定就业,每月可挣下2000多元的收入。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记账本,翻开一看,小店一天里的最高收入有时候可达500多元。
日子好了,张明清也成了一个“老好人”,村里有个事需要跑腿,他都主动愿意帮上一把。
图为产自奉节县平安乡的的豆腐柴生态产品。彭国威 摄
走进巫山县巫峡镇,今年的第一场雪刚消融不久,在兴路村4组建卡贫困户杨受元家,院坝一侧,一个50多平方米羊圈十分惹眼,4个圈舍里,20多只羊活蹦乱跳地跑着。“这是一个‘一户三残’家庭。”村会计杨受保道,“残联帮忙建好圈舍后,还赠送了22头种羊,总共花费了5.2万元,市残联按照人头计算,给了3万元扶持款,剩下的2.2万元由县残联配套。”
有了产业,去年刚做了白内障手术的杨受元人也勤快了,每天按时去放牧,整个圈舍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里的大山,就是养羊的天然牧场。”指着房屋周边连绵的群山,村会计杨受保赞叹,将‘资金扶贫’转化为‘产业扶贫’,确保残疾人能稳定致富,残联确实用足了心思,做够了功夫。”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重庆这一政策共惠及全市1.2万余户“一户多残”家庭,助残脱贫成效明显,残疾人群众认可度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增动能 市场助力
“快来看,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树叶凉粉?”在奉节平安乡重庆雄森实业有限公司见到现场负责人陈波时,他正在忙着和大家一起拍抖音,手里拽着的一根刚加工的树叶凉粉有约一米多长。
“我们的抖音号有1万多粉丝了。”上传完视频,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现在也能带动不少销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安乡有着种植食用果胶植物豆腐柴的天然优势,但因地处偏远,当地一直没有打开这个产业市场,“抱着金饭碗四处要饭吃”。
怎么将资源变“现”?
2011年,雄森公司看准这个市场潜在的未来,一头扎进这个深度贫困乡镇,全心全意从事豆腐柴的种植和产品研发,几年的发展中,先后投入了4000多万元,落后的技术却成了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就在企业苦凑资金忙着技改升级的时候,在当地“政府+”创新扶贫模式下,由政府牵线搭桥,通过市场化运作,雄森公司成功和重庆知名民营企业金科地产集团完成帮扶“结对”,获得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款,提前尝到了用市场“无形之手”扶贫的甜头。
“利用这笔资金,我们加快技术研发,成功开发了冷冻烘干技术。”陈波说,“这让我们最大程度保存了植物原料的叶绿素,减少了营养损失等。”
在全新的生产车间,四个冷冻烘干设备整齐排开,早已投入运转。“还有2台新设备很快就会到位。”充当讲解员的陈波,对各个功能了如指掌。
把钱用在刀刃上,公司同时还增加了一条“凉粉生产线”,实现了产品搅拌、加热、封装的一条龙生产。
而企业在与金科地产集团的合作中,金科只象征性占有公司0.66%的股份,且三年内不参与分红。“我们的产品还可以享用金科的品牌等。”陈波说,“能得到一家知名民营企业这么大的扶贫资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品质有了保障,产品产量上去了,发展路子就宽了。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目前的豆腐柴种植面积达到4400多亩,全乡954户、2000多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其中,贫困户就有147户。
感恩社会,为了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在合作过程中,雄森公司还推出了“反承包”合作方式。“农户把土地租赁给企业可收取租金,还可以免费‘承包’回去种植豆腐柴,在植物未丰产前,我们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和技术支撑,承包户只负责树木的日常管护,公司最后以2元/斤的价格对生产原料进行兜底回收。”
现年49岁的刘长学是土生土长的平安乡人,家里有三个孩子,加上自己有腰椎间盘突出症,2013年成了一名建卡贫困户,这家是典型的“因学致贫”。
雄森公司成立后,有一技之长的刘长学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我和媳妇都在厂里打工,每人每月有近5000元收入。”站在院坝里,刘长学满面春风地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家里同时还承包了10多亩地进行豆腐柴种植,仅这一项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