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千帆竞发,一波强劲“创新流”正在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常熟积蓄酝酿,即将迎来爆发的一刻。
11月29日至30日,“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全球推介会将在长江之畔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期间,将举行“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声学工程学科暨“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全球人才双招双聘发布、中国声学学会(苏州)创新中心(筹)揭牌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常熟跨足声学产业的勃勃雄心,以及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坚定信心。
“建设‘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是常熟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践行‘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四链融合’创新型产业生态圈的最新实践。”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将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化产业示范区。
聚集全球创新资源,造就“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这是常熟向世界发出的一份“创新宣言”!
强强联手,中国声谷横空出世
今年9月8日,一个重磅消息传来:常熟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一方是全国知名学府,一方是苏南产业强市,两者的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势必引人关注。但出人意料的是,双方共同谋划的发展领域居然是一直不显山露水的声学产业。
为什么是声学?“很多人还不知道声学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在众人疑惑的眼光中,周勤第却笑了。他说,声学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和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深度交叉,在军事、医学、建筑、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新基建”国家战略布局下,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
就在大多数人对声学并不了解的时候,常熟人已经行动起来,将其作为一项根本发展战略进行推进,而这种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与行动力,源自他们一以贯之的争先意识。常熟综合实力始终位居“百强县”前列,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但产业结构总体偏传统,迫切需要导入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正是对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常熟人始终保持着对科技创新的十足渴望,也有了在机遇面前先人一步的果断和决心。
南京大学的新布局给了常熟人这样的机遇。声学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将其打造为区域的发展引擎,并非轻而易举。目前国内声学发展还存在产业分散、专业人才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果落地。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声学教学与科研基地的高校,拥有国内最好的声学本科专业、一流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随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规划建设,南京大学决定依托在声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始在周边区域寻找有一定声学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的落地板块。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当得知南京大学决定推进声学产业应用的消息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把握机会,主动对接,邀请校方前来考察,并最终以良好的综合优势,达成了双方的合作。促成合作的一大重要考量是,在一些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下,常熟经开区在消费电声、海洋水声等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声学产业基础和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大举进军声学产业“水到渠成”。
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谋划的“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就此横空出世。它将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声学产业战略选择为基础,以探索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为主旨,以争创声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联合南京大学、中国声学学会等多方力量,汇聚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本等资源,提升中国声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声学产业创新变革和产城融合发展。
四链融合,创新生态加速涵养
对于常熟来说,声学产业具备的转型爆发力和牵引力,正是当前发展所急需的。
“常熟经开区这次选择代表一定先进性、产业交叉度高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声学产业,不同于以往像引进立讯、每日优鲜等单个具体的项目,而是希望通过培植创造能力、集聚创新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覆盖产业、城市、生活的创新生态圈、孵化区、策源地,以创新驱动产业,以产业实践创新,为常熟持久发展、引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史红亮介绍。
常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秦猛表示:“常熟将依托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通过做优创新链、做全人才链、做强产业链、做大资本链,实现四链有机融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撑声学产业发展。”
以创新链打造声学创新最优基地。加快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汇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围绕声学领域前瞻性技术、卡脖子技术、产业链关键技术等集成攻关,突破基础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装备受制于人的瓶颈,推动声学领域科技自立自强。
以人才链打造声学人才最强磁场。实施“声学人才矩阵工程”,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实施高层次人才校地双聘机制,不断扩充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声学工程学科、常熟理工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和中国声学学会声学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未来五年,力争引进培育声学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10人、骨干人才100人,集聚科研、技术及管理人才1000人,引进培养本科及以上人才5000人,为产创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产业链打造声学产业最全体系。重点聚焦医疗超声、材料声学、工程声学、信息声学、电声学、海洋声学等6大产业方向,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未来五年,力争导入声学产业龙头企业10家、规模企业30家,培育声学领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以供应链协同为导向构建产业联盟,搭建创业平台,孵化创新企业,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产业体系;聚焦区内声学企业的发展,聚力培养不同方向且发展潜力较大的新生企业,发挥典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树立常熟声学企业发展新地标。
以资本链打造声学赋能最佳典范。只有聚起“资本之力”,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加速度”。常熟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结合多元社会资本,形成集聚效应。支持金融机构为声谷入驻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未来,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四链合一,加速涵养创新创业生态,为“声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铿锵落子,产业宏图起笔不凡
“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声谷’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独具产业特色的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全国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声学产业技术高地和产业聚集区,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赋能。”11月6日,2020常熟金秋经贸洽谈会上,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亚飞发布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发展战略,全面吹响了声学产业发展的嘹亮号角。
建设“声谷”,常熟强化多方协作,坚持政府引导、国资和社会资本结合、企业化推进的运作模式,形成发展合力。
一系列瞄准未来的规划高标准制定——
当前,常熟加快编制“声谷”战略规划、核心区控规,形成整体开发方案。常熟经开区还坚持把“声谷”建设与“提质更新”工程相融合,实现“一次投入、同步规划、功能共享、相互促进”,以“提质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声谷功能,促进声学发展。同时,以未来“声谷”产业增效、人才集聚和技术成果输出反哺城市建设。以常浒河声学走廊为中轴,由生态带、声创园、人文城、时光湾、声都会以及应用人才培育区、制造业集聚区“一廊七区”有机组成的声谷新城,将为常熟经开区塑造一条有活力的创新纽带、一条有生机的绿色中廊、一处有温度的城市客厅、一处有回味的魅力窗口。
一系列着眼当前的举措高速度推进——
常熟经开区联合南大注册成立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搭建市场化运营机制。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卢明辉介绍,研究院下设技术开发部、运营管理部和平台发展部,技术开发部下设信息声学、材料声学、工程声学等6个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发展部下设MEMS生产制造、工程加工服务、声学检测等6个平台公司,完善“1366”组织架构。
一系列配套高标准实施——
常熟加紧制定支持声学科研平台、头部企业落户的产业和人才政策。与此同时,推进中国声谷展示中心、声学国际创新大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声学剧场、人才公寓等设施建设,为声学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创造条件。用好旧资源,发展新产业。常熟经开区利用5万平米的现有科创载体规划打造声创园,并依托中德产业园、欧洲绿色产业园、第六产业园等总建筑面积55万平米的产业载体为声学企业落户提供支撑。
勾勒新宏图,起笔已不凡。长江之畔,“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奏响的高质量发展强音响彻天空,并将久久回响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之上!
交汇点记者 李仲勋 韩 雷
图片由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供
编辑: 袁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