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近半韩国人都姓金、李、朴?小国寡民下的自卑演变成自负

2020-11-28新闻8

千百年所形成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对姓氏尤其看重,姓氏的相同与否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同一祖先的依据,以此来鉴定亲疏关系,姓氏的重要性在中国不言而喻。

但若是对其他国家文化感兴趣的人,例如韩国,热衷于浪漫韩剧的人不难发现,无论是电视剧或者是日常生活之中,韩国人的姓氏大多数是金、李、朴。

甚至在韩国还有一句戏言,若是一个人在首尔的南山上抛出一块石头,那么被砸中的人大多数是金或李姓氏。而且根据统计,近些年来,中国的姓氏已经高达11万个,但是韩国的姓氏数量远在中国之上。但是韩国姓氏的人口并没有平均分布,反倒是集中于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一点确实是让人好奇其中的原因。

古人很是注重家族观念,而相同的姓氏,则是将家族之中的所有人集中起来。但是韩国早期,也就是高句丽王朝之前,其实并没有姓氏的观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一世纪,姓氏才开始在一部分的群体之中流行,后期逐渐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如百济和新罗。

不过即便是这样,姓氏仍没有被平民所使用。这种社会状况其实也很好解释,社会上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是先被上层人士使用,方才能推行到平民百姓之中。

姓氏作为上层人士身份的象征,高句丽的开国君主朱蒙,以国姓“高”作为皇族之中人的姓氏。而后来太祖王健,自称自己乃是唐朝唐肃宗的后人,又以“王”姓作为尊贵之姓氏。

所以在高丽王朝统治的400多年的历史之中,王姓一直被普遍的使用,享受着一定的特权优势。而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吸纳在政治领域杰出的人物,如地方的士绅,将姓氏的权利稍微放大,赐予朝廷有卓越功绩的臣子。只是在这个时候,虽然说姓氏已经不再成为皇权的象征,但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如屠夫、商人和僧侣依旧没有资格拥有姓氏。

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贵族所组成的政治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王朝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在1047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而在1055年科举制度基本成熟之时,对于参加考试的士子出现了限制条件,那便是需要拥有姓氏。如此一来,姓氏的门槛再一次削弱,平民逐渐能够享有姓氏。不过在那个时候,缺乏人权的奴隶依旧不配享有姓氏。

不过,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没落,贵族体系也逐渐在瓦解,但在这个时候成功的商人却猛然崛起。没落的贵族家族只能拥有一个姓氏的空壳子,而起于底层的商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以及家族荣耀,开始利用金钱求得姓氏。

而此时急需吸纳大笔资金的贵族,纷纷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在族谱上进行作假,将一些毫无血缘的商人列入族谱。而这个时候,社会上所盛行的姓氏,正是“金”和“李”,无数商人也因此被冠以金、李。

所以在1392年到1910年间,姓“金”的贵族人数从原先的10%猛涨到70%,成为超级大户。再加上假贵族的配偶以及后代对这些姓氏的继承,使得这些姓氏成为今日的主流。

这个时候姓氏已经不再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大量假贵族的充斥,朝廷已经没有办法在进行整顿与清理,索性将姓氏的门槛彻底放开。所以在1894年,不仅仅是平民,拥有姓氏,所有人都已经获取了姓氏的权利。而这些人所选择的姓氏,正是当时在社会上广受欢迎的姓氏,至于奴隶则是跟随主人的姓氏,这样同姓人口得到了第二次的激增。

而近些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外国人归入韩国国籍之后,在取姓之时,同样是紧随社会大流,以“金、李、朴”为姓。可见,虽然贵族姓氏的特权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贵族姓氏的影响力依旧在韩国盛行,而这一点也使得常见姓氏达到了第三次的小增。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必定有其根源,而韩国姓氏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则是与当时的贵族特权有关。当贵族的权利被普通的平民所剥夺之后,自然会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潮流,平民体验贵族的“特权”的人数增加。

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通过姓氏来彰显自己祖上的光荣,体现自己的身份,究其根本原因,只是小国寡民下的自卑,只能通过虚构没有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至于没有的都可以变成是有的自负。

#民俗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