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佛学中,贪,嗔,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提到恐惧呢? 染著心就是执着心

2020-07-22知识3

什么是执着心和分别心?何谓放下? 执着这是世俗人所理解的执着,真正的执着是取于相,不执着是不取于相,也就是说你撞南墙的时候不取于相,也就是不执着,你取于不撞南墙的相了,那不撞也是执着,取于相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是说不出来的,这个明白了自然心领神会,就像老师讲的,放下就是提起,提起就是放下,是一不是二。绝对一点来讲,就比如天下的事没有一个是错的,只是做事的人是错的,人的心术不正,做同样的事做出来结果却是邪门歪道佛教中的执著指什么? 【执著】坚持或固执的意思。【执著】(术语)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大般若七十一曰:“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菩提心论曰:“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行事钞下四曰:“大德顺佛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遣执著。【执著】p1031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于现在世所有六处,有耽染故;名执著。二解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于自父母等诸财宝,不正受用;名为执著。佛学中,贪,嗔,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提到恐惧呢? 一、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二、佛家“贪、痴、嗔”三念:1。“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心不执着于境相,这不就是离相吗?怎么又说是无念?无相和无念何别 若著境生念,念亦是相;若能离此念相,即是于念离念,并于离念也离,直至无所离无能离,自现本性清净,是真无相,亦真无念,故无相与无念是一法“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是什么意思? “兀兀不修2113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5261见闻,荡荡心无著”的意思是4102在一切见闻中,心是1653清净的,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着。“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选自《六祖坛经·付嘱·第五节》原文选段: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译文:恐怕你们心中迷惑,不懂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让你们认知自己的本性。我圆寂以后,照此修行,就像我在的时候一样。如果你们违背我的教诲,即使我还在世,那也没有益处。最后再说一首偈语: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禅河沐浴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大师说完偈语,端坐到三更天,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然后奄然逝去。当时屋内忽然。《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是什么意思? 若见到一切万物存在,而心不生分别,念头不停住于物,就是无念。简单的理解,念是人心的活动,平时我们见到事物,心里就生分别,即所谓的感性认知,然后又通过理性来分析探讨,以为这就是我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宇宙,却不知道这正是一切虚妄分别,一切错误,一切痛苦的开始。无念,就是要我们的心见事物时,心不黏着,不起分别,要明白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都是六根带来的形象概念而已,不是真实的存在。平时我们感知到事物,心念即起,然而此念起后,并不随事物消灭,反而执著于已经消逝而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染著”。六祖告诉我们,念念之中,要不思前境,如此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是什么意思? 佛教是以破立法的,就是破斥当时印度异教或说外道而立法的,所谓破斥也就是否定,否定空,亦否定有就是中道,就是实相,而对于空有破斥的目的是使人不有染着,也就是不去执着一些想法。八不中道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破斥掉了一切的法就是空法,无法于心就是无念。大乘佛教的修习方向,主要有中观(性宗,空宗),瑜伽(法相,有宗),如来藏(佛性)。禅宗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如来藏(见楞伽经及起信论),是以心见心,明心见性,直接观照佛性的,当然佛性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的,后期(五祖六祖等)借用般若空观去观照佛性,先用般若空观照见空性,而佛性即是空性,见到空性也就见到了佛性。

#心结#佛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