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历史剧受引起了大家的追捧,不管是演员还是还原程度,人们对于这部剧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它就是《康熙王朝》。虽然,都认为这部剧极大的表现了康熙皇帝的气势和治国的强干手段,但是,有些细节从史料上分析还是进行了虚构美化,比如说:在剧中的一位大臣朱国治。
在剧中,这位大臣因为向皇帝上奏撤藩的政事引起了群臣的攻击,差点因为这个被杀头,这也与当时皇帝所秉承的主张不相符。但是,削藩这个建议还是为了防止地方上的势力过大影响到皇帝的统治,因此,考虑到这些,康熙皇帝并没有给这个忠诚的大臣任何惩罚,反而给他升官了。
自然,这也是为了让他的才华和忠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命他去监督当时最有威胁的藩王吴三桂。在云南赴任期间,这位巡抚大人表现的爱民爱子,极为贤良,把每一位百姓的难事都放在心头。不仅如此,对于自己这次上任的最终目的——监督吴三桂,也是做得非常的尽职。
为了使远在京城的皇上放心,他尽职尽责的搜集信息定时向京城传书。但是,就是这样也没有使得吴三桂放弃反叛。当吴起兵造反的时候,朱国治为了让自己没有挂念,献身于大义:力劝自己的夫人自杀,还杀掉了自己的儿女,一个人去到吴三桂的营帐,打算劝他不要造反。
但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最后,甚至被吴三桂在阵前斩杀,以此鼓舞全军的士气。
看上去,这位充满大义慷慨赴死的大臣其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敬佩,但是,真正的朱国治真的如同影视剧里这般英勇就义,看破生死,最终,只为了皇帝的安危考虑吗?当我们再次翻看那段史料的时候,发现,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他真正的形象和影视剧里的差着十万八千里。
《清史稿》:朱国治,顺治四年,由贡生授固安知县,屡擢至大理寺卿,十六年,外简江宁巡抚。时郑成功盘踞外洋,出没江南滨海州县,国治疏言:
“欲破狡谋,先度形势。贼众负险,我师远涉风涛,其劳逸不同。贼众熟识海道,我师弓马便捷,其素习不同;水师舟楫,较之贼船大小悬殊,其攻取不同。臣谓宜以守寓战,凡海边江口,多设墩台,待贼势困援绝,乘间攻之,自能擒渠献馘。”
其实,从这里看,朱国治还是有些本事的,但是,真正的朱国治是汉军正黄旗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
他在江苏做官期间,运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强行搜刮百姓的财物,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求百姓交钱。因此,导致他任下的百姓怨声载道,纷纷称呼他是“朱白地”。这个人不仅仅贪,他还在一些案件中,罗织罪名暗害金圣叹等文人,实在是可恨至极!
过了几年,康熙给他升了官,派他去云南当巡抚,希望他可以监督当时的藩王吴三桂。但是,没想到,他一到云南就变了样,下面的小官来见他的时候都被命令必须带着见面礼:知府最高要拿三千两银子,其他的要拿两千两,而就算是小小的县令也要按照层级拿见面费,最少的也要六百两。甚至,每一笔见面礼只许多不许低于他规定的的数额。
对于一些擅长拍马屁而且手头有些积蓄的官员来说,这笔钱并不会怎样,但是,对于一些清廉起家的官员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了。有一个知府因为实在是凑不齐三千两银子,急得甚至都哭出来了,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求到了当时的藩王吴三桂身上。最终,还是吴三桂伸手相助,给他垫付了这笔银子。
能把一个知府逼到这种程度,这也算是厉害了,这样大肆敛财不仅仅会使得周围的官员为了上贡贪污,也会严重的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
对于吴三桂,朱国治不但没有监督,还极力讨好和奉承。明明是来监督吴三桂的一举一动防止他造反的,但是,这位巡抚大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来云南就对这位藩王大肆追捧,跟在后面拍马屁。
但是,最终吴三桂还是起兵反叛了,这个时候,身为一方掌权者的朱国治也被吴三桂要求加入反叛的阵营。但是,此时的朱国治却是强烈的拒绝了,因为,他的心中还是忠于大清的,正在他劝吴三桂投降不要造反时,却被吴三桂一怒之下杀掉祭旗以鼓舞全军的士气,史料记载“开膛枭示”。甚至,连尸首都被当时守在一旁的士兵分着食用了,最终,落得这般命运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看朱国治的一生,虽然,他为了自己的私利鱼肉百姓贪污了很多银两,但是,对于朝廷来说他是忠诚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底线,或许,这就是影视剧给他一个正面形象的原因吧。
并且,在他死后,皇帝考虑良久还是把他列入了满清烈士的行列,也算是肯定他最后能坚持住底线,没有意图叛国,即使,他做了那么多贪赃枉法的事情,也没有让他背负太多的骂名。甚至,清廷为其著书立传,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全天下宣传他的事迹,将其上升到了忠良楷模的高度。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
其实,影视剧在改编的过程中给予他正面镜头的原因还是想塑造其一个大义的形象,以此,给大众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参考资料:
『《甲申朝事小纪》、《滇事总录》、《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