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2020-11-27新闻2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农村告别绝对贫困。然而,相对贫困现象还将长期存在,部分已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

如何防止返贫并巩固脱贫成果,这不仅是一个现实紧迫问题,更是一个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

处理好“统”“分”关系

贫困村一般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甚至资不抵债。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中,许多地方“分”得彻底,却“统”得不足,甚至有“分”无“统”,集体经济每况愈下,无力支撑村集体履行公共职能,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社会救济、扶弱济困的财力严重匮乏,几乎没有力量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

大多数贫困村仍然沿袭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自家会种养什么、习惯种养什么就种养什么,自家消费有所剩余才拿出来销售,没有市场经济的意识,产出物不具备商品要素——种类多、无规模、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销售收益很低。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家一户的小块地上无法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成果也难以引进实施。由于城乡差别,年轻力壮有文化的家庭成员被吸引到城市去打工挣钱,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种地,被戏称为“389961部队”。

现代特色农业唱“主角”

富裕村大多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多数农户实现了稳定就业,逐步有了家庭积累,可以做到小事不出家门。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村集体有钱办公益事业,帮助基础较弱的家庭克服困难、增加收入,但仍有某些工作机制和思想文化环境阻止这部分群众积贫积弱最终陷于贫困。

富裕村的致富产业主要是二、三产业。华西村有华西集团,下属8大公司,有驰名中外的“华西村”和“仁宝”品牌,华西金塔、特色三农游等80多个特色旅游景点和项目,“华西村”股票于1999年在深圳上市。韩村河村有北京韩村河建筑集团公司,“韩村河两日游活动”等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南街村由生产方便面起步,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主线配套、拓展,拥有26家企业,还有包括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园区在内的八大旅游景区。

富裕村并不放弃农业,而是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方法,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经营。当全国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500亩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1990年,韩村河村开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由集体统一耕种,实现从种到收机械化作业,20多人种植2000亩粮田,大部分村民脱离了土地。发展种猪繁育、沼气生产利用、生态果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建成牧沼果蔬并举、具有良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综合生产基地,注册了“韩建”等3个品牌,所生产绿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获利丰厚。南街村在全体村民赞同的前提下,把土地收归集体,扩大对农业的投资,添置大型农业机械,搞半固定式喷灌,农业生产实现了耕播收打机械化,浇水喷灌自动化,全村1000多亩地全部由70多名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成立高新技术农业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搞无土栽培和有机农业。

富裕村把村民的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华西村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分配上,坚持共同富裕的思想,按劳(工资奖金)、按需(村民福利)、按资(村民入股分红)三种分配方式互补。南街村追求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制度,低工资高福利,住房、医疗、教育免费,定量发给村民吃穿用住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韩村河村每年支出3000万元左右,用于村民福利,补贴村民口粮、副食,较好解决了住房、医疗、教育问题。

富裕村在由穷变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能人,如:华西村的吴仁宝,韩村河村的田雄,南街村的王宏斌。他们思想解放,有市场意识,善于引导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实践;时刻抓住发展不放松,走以工富农、以商强村的发展道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有威信、能力强,能够化解各种矛盾困难;心系百姓,无私奉献,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为民情怀。

整合资源,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村与富裕村对比发现,造成贫困的症结主要是:市场经济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有较高附加值的主导产业,停留于明显落后于时代的传统小农经济,村民一盘散沙,以农地为代表的资源细碎化、分散化、不成规模,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低下,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为负数,村民公益事业几乎停滞。

贫困村要防止返贫并巩固脱贫成果,短期来看,主要靠外力扶持,应当继续坚持落实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易地搬迁、危房加固、生态补偿和兜底保障等脱贫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长期来看,要逐步化外力帮扶为激发内生动力,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之路。

一要尽快推动以“三变”改革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落地。将集体土地和其他资产的所有权从“虚置”到“做实”,明确集体成员的份额权益,从根本上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为自身利益而合作、而劳动、而创新。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资金聚合、融通起来。通过流转等方式推动土地连片集中使用,改变土地撂荒、分散经营的局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把一家一户的农民从分散的土地上、近乎原始的手工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收获至少包括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两种以上更划算的收入,让更多农民转移从事二、三产业,获得更高收益。

二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确立市场经济理念,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销售、都要追求投入产出比、都要努力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自身资源秉赋和环境条件,发掘比较优势,改变传统单一的原始种养业,积极探索主导产业,确立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宜粮则粮,宜养殖则养殖,宜种植经济林就种植经济林,宜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就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主导产业配置资源,把全体村民嵌入产业链、增值链,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和坚守不减少耕地、不弱化粮食生产能力、不损害农民利益底线的前提下,大胆变革,推陈出新,盘活自身资源,引进外部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拘形式,充分激励,实现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建设适合本村的先进乡村文化。

四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效导向,科学安排强农惠民资金用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经营,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贯彻精准理念,及时因应变革,坚持精细管理,不失时机地调整涉农补贴项目、内容、对象和具体环节,避免大水漫灌、上下一般粗和变相福利化等倾向,提升涉农补贴的政策效果,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正向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局)

#贫困村#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