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是农民的儿子!”
2018年4月,吴晓华从市城管局来到了雁门口镇李家湾村驻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自驻村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断夯实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产业发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雁门口镇李家湾村地处京山南部,共有村民274户、913人,其中贫困户30户,77人。吴晓华到此驻村后包联了4户贫困户,为了熟悉情况,吴晓华每周都会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帮他们解决问题。
吴晓华告诉记者,“从2014年驻村以来,我感觉我作为农民儿子,首先要把自己融入成村民中的一员,跟他们融入到一个大家庭里面,才会真心实意的、想方设法的为大家办实事。”
吴晓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李家湾村三组65岁的村民邓新国,在90年代初开拖拉机运送小麦途中翻车压住双腿,因治疗不及时落下残疾,一直以来和老伴靠种植10多亩水稻为生,随着年龄增长,腿伤越来越严重。
“我在走访的时候就发现他的腿根本无法行走,站立都很困难了。这种情况下,我就询问他的至亲,他的腿是怎么残疾的,残疾的等级怎么样,最后一看发现他等级是四级,不能够享受残疾补贴。”
吴晓华到处打听,带着邓新国到医院重新做鉴定,找残联,跑了几个月终于把老人的残疾等级从四级变更成了两级,让邓新国享受每年1200元的残疾补贴。
邓新国的老伴罗焕新十分感激“吴主任到我们村来了以后,看到邓新国的腿就说,这不行,他走都走不动,要去给他更换一个二级残疾证,这是他为我们操的心。”吴晓华还自掏腰包买了一副轮椅送给了邓新国,方便他活动。
对待需要帮助的村民,吴晓华总是想方设法,真心付出。村民郭忠林家中有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伴,儿子也患有精神障碍,全家的重担都在他一人身上。2015年郭忠林因直肠手术身体再也干不了重体力活,他想到了养小龙虾和鱼,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吴主任看到我没有资金,就自掏腰包借给我2000元的现金,我就去买饲料,各方面的为了帮助我,体贴我,请专家来指导我,一个星期来帮我看、去帮我调查研究,操作实践都是为了帮扶我。”说起吴晓华,郭忠林有道不完的感谢之情。
在吴晓华的帮助下,郭忠林的养殖产业达到了6个鱼池20亩,全家每年可收入4万多元,生活有了改善。
“我今年又买的鱼苗虾苗,放在这个里面,明年上半年就可以出售,这个收益接近2万元。家里吴主任帮我老伴申请了医疗医保费,都是靠党和政府支持我们。”郭忠林高兴地说。
吴晓华每次上门去见村民都很热情,就像是去自己的亲戚家一样。从2014年驻村至今,吴晓华已经在这里驻守了6年多,他早已把自己融进了村民的生活中。
“我觉得驻村的的时候,不能把扶贫作为一个任务来对待,你只有作为一个使命和责任来对待的时候,才会用心用情用力的真心实意的去帮助他们,去给他们解决每一件事情。”
吴晓华和驻村工作队在村里的帮扶活动,李家湾村的老支书也是如数家珍:路灯安装、村部绿化、活动中心建设......
李家湾村支部书记李仕春告诉记者,吴晓华常说一句很暖心的话,“他说我来这里驻村,就是一种缘分,我同时也是李家湾村的一个村民,只要你们有什么困难,我尽力给你们解决,我不能解决的也要给你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要顾虑我是城里来的,大家都是一家人。”
通过这几年驻村,和贫困户打交道,为贫困户解决问题,吴晓华也感触颇多,“有很多贫困户握着我的手,有时候喊着说谢谢的时候、抓手不放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驻村虽然是很艰苦,但是我听到这一声谢谢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这种平凡我觉得值得,我这种艰苦我也值得。”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程硕
实习记者:曾龙
编辑:王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