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榜样】 服务“三农”甘做“老黄牛”

2020-11-27新闻20

周福红(右)对新一批艾苗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研究预防对策。 辛梅 摄

下到田里,他撸起袖子、卷起裤管,手把手教农民种田技术;回到桌前,他潜心钻研,攻科技课题;面向市场,他带领大户试验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面对群众,他成立扶贫服务团队,帮助发展产业。他就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明光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周福红。

“做‘三农’工作,天天跟泥土打交道,显得很土气,却是我喜欢干、应该干的事业。 ”周福红说。

“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扎根农村二十六载,成为农民的知心人

立冬过后,明光市的近4万亩艾草陆续进入“冬眠期”,为来年开春后发芽出土积蓄能量。11月24日,周福红又一次来到石坝镇铁山村,到臻艾农业发展公司的艾草种植基地指导冬季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周主任一年要来一二十次,有时候还通过微信或电话及时告诉我如何除草、用药、开沟沥水,如何选育叶片大而厚、叶尖长的新品种。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从几年前的家庭农场种艾草,到现在成立公司,从种植、选育,到加工、销售,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 ”臻艾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孙延标告诉记者,他的艾草种植基地已有1000多亩,带动周围群众种植4000亩,其中10多户贫困户种了150亩,苗子都是他免费提供的。

在周福红的推动下,目前,明光市艾草种植基地示范片已达50多个,种植面积近4万亩,艾草加工、销售企业5家,发展了十几家艾草合作社,带动2000多个农户,其中800多户贫困户。

今年51岁的周福红出生于农村,1994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明光市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至今。 26年来,他坚守基层农技岗位,常常白天进村入户,跑田间地头,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晚上灯下耕耘,写论文、调查报告,编写技术规程,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庄稼不过周末,我周末就没办法休息。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即使在农闲的时候,他也会组织农民到一起,讲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长期的风吹日晒,让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技研究员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戴眼镜的庄稼汉。

“他是咱农民的知心人,会根据每一块土壤性质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品种能增产。有一次我田里水稻稻飞虱严重,想什么办法都除不掉,就打电话给他,没想到他立马自己开车赶来了,仔细查看,手把手教,很快帮我解决了问题。后来一想,这天是星期天,他自己不休息还来帮助我。 ”桥头镇蒲岗村种粮大户汪恒辉对记者说,在周福红的指导下,他种的水稻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1600斤,每亩增收几百元,今年推广的花生新品种更是达到亩产1000斤,亩收益3000块钱。如今,掌握了种粮技术的汪恒辉还成立了合作社,为其他农户提供农业托管服务。

除了倾心服务农业大户,周福红还主动结对帮扶6户贫困户,用一对一的农技服务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管店镇凤山村贫困户胡自钰在周福红的帮扶下不仅顺利脱贫,去年还流转110亩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人均收入过万元。

周福红还组建明光市农技推广中心扶贫服务团队,成立了“扶贫智囊团”,以“公司 基地 贫困户 农技”合作脱贫模式促进了明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2017年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

周福红平时很少有假期和休息时间,他女儿小时候经常一连半个月看不到爸爸,周福红对此一直心存内疚。 “有时候我就把女儿带到农田里,我在工作,她在玩耍。久而久之对她产生了影响。 ”周福红说,女儿本科读的是农学,如今在安农大读环境资源专业研究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农业要向科技要效益,用信息化来武装,把社会化服务组织起来”

——潜心钻研农业技术和科技服务,他乐当农技推广的“服务员”

明光市地处江淮分水岭,既有平原、圩区,也有岗地、山区,土壤养分含量差别大。在明光市土肥站工作期间,周福红发现农民普遍存在不合理施肥习惯,重视氮磷,忽视钾,导致农作物产出不足。他和同事一道,跑遍明光所有乡镇,到采样田里测土壤成分、含量,有针对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免费为12.5万农户提供服务。如今,明光市配方肥使用率已达95%,很多大户用上了测土配方机,实现看土配方、远程下单、自动配肥,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多年来,周福红主持或参与农业项目30项,创建农作物绿色模式集成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基地26个,研究农业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不断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周福红编写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明白纸,将秸秆还田的好处、难点、技术模式清晰地告知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目前,全市秸秆还田利用率已达40%左右。

针对农户艾草种植普遍经验不足,除草效果不好导致只有草没有艾的状况,周福红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三次用药加人工除草的实用办法,效果明显。 “去年刚开始种的时候1000多亩地全是草,后来周主任指导我们除草,既减少了人力,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真的非常感谢他。 ”明光市自来桥镇涝口村永缘艾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光艾草协会会长司武军说。

向科技要效益,周福红组建了“互联网 ”现代农业创新团队,多年潜心研究,获科技成果奖8项,主持或参与地方标准制定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受理2项,发表论著27篇(本)30多万字。省、市、县三级总工会都设立了“周福红劳模创新工作室”。

此外,周福红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涉农企业技术人员、农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技人员和村级农技员作用,构建市乡村三级推广网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300多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技术培训、科技普及、推广示范活动形式多样,深受欢迎。农民们都说,周福红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田间课堂”。

“跳出农技抓农技,才能让农业产业强起来,市场广起来,农民富起来”

——试验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他誓成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正值冬捕时节,在明光市桥头镇蒲岗村的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6000多亩生态养殖区迎来丰收季。 “这一个40多亩的池子产量就能达到15万斤到20万斤左右,是过去的好几倍,大一点的草鱼一条就能卖到100多块钱。我们的鱼还没有开始捕,客户的订单就已经下来了。 ”金桥湾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卞泽西告诉记者,多亏了周福红在这里搞的绿色生态循环养殖试验示范。

桥头镇地处皖苏交界,过去以传统养殖为主,鱼的品质一般,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两年,周福红等农技专家选择在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试点推广生态循环流水养鱼,通过近10项水体净化、收集、循环利用技术,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养殖,效益大增,并带动周边很多农民脱贫致富。

记者看到,在1.3万亩核心园区内,渔菜共生综合养殖池里,水中养鱼蟹虾,水上种菜,水底养泥鳅、黄鳝,农业物联网、物理灭虫灯、自动排灌增氧、自动投放饵料、智能化种植施肥用药等农业新技术随处可见。 “除了流水养鱼小循环,我们还在园区试验从附近女山湖引水养鱼,用肥水种水生蔬菜、花卉和水稻,再排出净水的大循环,构建一个绿色种植养殖的新模式。 ”周福红说。

“农业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基层农技人员既要埋头搞农技,也要抬头看路,跳出农技抓农技,才能让农业产业强起来、市场广起来、农民富起来。 ”周福红说。明光市推广发展艾草、稻虾、甜叶菊、明光绿豆和蔬菜五大特色产业,艾草种植面积和甜叶菊育苗在全国占有很高份额。

26年扎根基层一线,倾心开展农技推广和科研工作,周福红先后受到各级表彰40次,其中省部级12次,科技成果奖8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农村科普带头人、滁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一等奖、合作奖和滁州市人才贡献奖,他领导的单位和团队也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短评·

农技员,转型更显作为

传统印象中的基层农技员,是皮肤黝黑、鞋上沾泥,挂在嘴边的是如何打药、如何施肥。而在周福红这里,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农业技术数据库、益农信息社、智慧农技3.0、绿色生态循环养殖、农业物联网这类的词语。扎根基层,把农技送到农民手上,周福红用他26年的探索实践,体现了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奉献 “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基层农技人员是直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的一支主力军,承担着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重任。因此,他们的眼界、技能和示范带动力将决定一个地方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竞争力。正如周福红所说,“农业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基层农技人员既要埋头搞农技,也要抬头看路,跳出农技抓农技。 ”如今,农业发展已不再只是农村和农民的事了,而是已融入到国内、国际整个经济循环体系当中,传统的地域、行业、人才、市场界限均被打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城乡,现代科技与“三农”的嫁接日益广泛,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加快形成。这就要求基层农技人员更加注重学习最前沿、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学会用前瞻性视角、系统性思维、市场化规则、综合性手段,去谋划布局、示范引领一个地方的农业产业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 “三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罗宝)

#三农问题#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