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云报
付强正在表演笙独奏。本报通讯员 张庭怀 摄
夏日炎炎,日前,在固安县固安镇大留村付强老人家中,一场小型演出正在进行。在众人的掌声中,今年70岁的付强举起笙,吹起拿手曲目《我是一个兵》。由于脑血栓留下后遗症,他的手指已不如当年灵活,也难以再现滑舌等演奏技巧,但他目光坚定,自信满满,仿佛年轻时学艺那样。
一人一笙,结缘近半个世纪,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近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付强,倾听他的艺术人“笙”。
机缘巧合,与笙结下“友谊”
1950年,付强出生在大留村一个普通农家。他从小喜欢民族乐器,自学了笛子、二胡。虽然没拜过师,但他很有音乐天赋,进步很快,还经常参加当地组织的文艺演出。
上世纪70年代初,受“文革”影响,付强没有上完初中便回了家。但冥冥之中,他与民族乐器的缘分未尽。几经辗转,付强来到固安县文化馆工作,担任二胡演奏员。
付强与笙结缘更为奇妙。一天,他看到一位同事正在摆弄笛子,技痒难耐的他就露了一手。这时,馆长吴万道看到付强大为惊喜,便推荐他练习同属吹奏乐器的笙。
“和笛子相比,笙的发音原理不同,比笛子难学。”付强说。为了学好笙,他拜当时的固安县河北梆子剧团乐师、国家二级演奏员王振洲为师,学习演奏技法和曲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吹奏乐器入门容易,越往后越困难,必须勤学苦练。“一首民歌《东方红》,我练了四五个月,师傅还不满意。”付强说。为此,他起早贪黑练习,有时候练到夜里12点还不停歇。怕打扰别人休息,他用布套裹住笙管,这样吹出来的音量就小了很多。
由于天资聪颖,一年后,付强就登台表演了,赢得了文化馆领导和王振洲老师的认可。此后,他成为文化馆笙演奏师。笙的出现,也为文化馆乐队带来了新鲜元素。“笙音色明亮、音量较大,和其它乐器合奏时,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笙还有固定音高和调整乐队音准的作用,是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付强说。
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付强来到固安县印刷厂担任维修工。在那个年代,这把17簧笙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忙完工作后,他一边吹笙一边回忆过去演出的时光。
妇唱夫吹,成就一段佳话
1984年,付强的妻子孙纪珍下岗,留在家里照看公婆和两个儿子。看着情绪低落的妻子,付强萌生出让妻子学唱河北梆子的念头。这样,他有了知音,妻子也能解解闷。
“在文化站工作时,我经常给河北梆子伴奏,也掌握了演唱技巧。她的声音条件不错,很适合唱老生。”付强说。
起初,性格内向的孙纪珍不同意学戏。后来,看到付强一个人孤独地演奏曲调,她心一软,就跟着丈夫学了起来。
戏曲讲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是学问。“他教戏时非常严格,还净挑有难度的曲目教。为练好一个韵调,我们对着家里的镜子反复训练。有一次,我们练到了凌晨,睡觉前才意识到那天是大年三十。”孙纪珍告诉记者。
“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教学严格一点,曲目难一点,都是为了她好,我还经常鼓励她。”付强笑着解释。
在付强辅导下,孙纪珍掌握了不少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如《大登殿》《三上轿》《宝莲灯》等,既能唱老生,也能唱青衣。她参加了多个戏曲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舞台上,孙纪珍精神抖擞地唱戏,付强聚精会神地伴奏,妇唱夫吹,配合默契,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乐享晚年,越活越年轻
“我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是想用笙为他人带来快乐。”这是付强的口头禅。随着不断参加戏曲活动,付强结交了不少戏曲爱好者,渐渐地,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成立剧团。
2000年,付强和孙纪珍组织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和戏曲爱好者,成立了固安县新时代河北梆子剧团。他们自费购买乐器、道具,编排剧目,免费送戏下乡,足迹遍布固安县以及附近县域。2006年,剧团排演了反映固安改革开放新貌的河北梆子剧《凤落方城》,该剧在全县演出后大受欢迎。
演出中,付强独特的演奏风格吸引了很多观众,有人专门来听他吹笙,还有人找他拜师。至今,付强已收了6名徒弟,学艺年头最长的已有7年,最短的也有3年。
“演奏者必须融入感情,以情带气,才能使乐曲富有感染力。我的徒弟现在都能登台演出,但离成为演奏家仍有距离,还得继续练。”付强说,“笙已经陪伴我近50年,我的演奏技艺谈不上自成一派,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正努力把它传下去。”
如今,付强已退休多年,由于身体原因,他谢绝了很多演出。平日里,除了教徒弟,他就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唱戏、聊戏。在家里,妻子贤惠,两个儿子孝顺,93岁的母亲身体硬朗,五代同堂其乐融融,这让他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
“虽然我上了岁数,但是不需要儿子们照顾,有母亲在,我还是孩子。吹笙、唱戏让我越活越年轻。这就是我的保养秘笈!”付强说。
(记者 武香君 编辑 王静)